近日,“思想的邊界”叢書(第一輯)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本叢書有《“信”者“信史”也——茅盾書信研究》(北塔著)、《巴金書信中的歷史枝葉》(周立民著)、《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李斌著)、《書信裡的文章大家》(逄金一著)四種。
《“信”者“信史”也——茅盾書信研究》
《“信”者“信史”也——茅盾書信研究》是茅盾書信研究的第一部專著。
作者北塔是詩人、翻譯家,現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是研究茅盾的後起之秀,曾承擔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專案“茅盾書信研究”。
《“信”者“信史”也——茅盾書信研究》以北塔在中國傳記文學領域最權威的《傳記文學》雜誌開設的茅盾書信研究專欄裡的文章為基礎,精選了茅盾與蔡元培、錢鍾書、巴金、周作人、俞平伯、趙樸初、施蟄存、戈寶權等中國現代文化名人的通訊,進行深入細緻的考證研究和文化解讀。
中國茅盾研究會原副會長鍾桂松說:“北塔先生的《“信”者“信史”也——茅盾書信研究》是一部研究十分紮實的學術著作。這部著作,以它別具一格的選題和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的解讀,填補了茅盾研究的空白,是茅盾研究史上有學術高度,有歷史厚度,有根有據,可讀可賞的著作。”
《巴金書信中的歷史枝葉》
作者周立民為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在書中他選取了巴金與鄭振鐸、黎烈文、許粵華、胡風、蕭軍、蕭珊、師陀、李玲、曹禺、康濯、李濟生、方令孺、林風眠、王匡、冰心、黃裳、姜德明的往來書信,講述了巴金和師陀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約、巴金與法斯特事件、巴金與林風眠的君子之交、巴金與冰心金堅玉潔的友情等故事。
這些書信,很多是首次面世,它們打開了巴金的另外一個嶄新的世界,為我們全面認識和研究巴金文學觀念和思想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亦還原了一箇中國作家真實可愛的整體形象。
《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
《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以郭沫若57歲至86歲(1949—1978)之間的友朋信札為基本材料和線索,主要討論了五個問題:一、郭沫若對舊作《歷史人物》《地下的笑聲》《洪波曲》以及古文字類著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二、《武則天》《蔡文姬》《管子集校》等重要著作的寫作過程;三、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權與責;四、作為著名詩人和中國文聯主席的郭沫若如何在文壇發言;五、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當代文人和學者,郭沫若在新中國的對外交往中扮演何種角色。
郭沫若是有著廣泛影響力的、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知識分子,是公認的當代中國文化界的一面旗幟,他的內在關切、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和活動方式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本文從此前學界所鮮見的大量的檔案資料、未刊手稿、未刊信札的角度切入,研究觸角涉及當代中國文化的諸多層面。
《書信裡的文章大家》
作者逄金一供職於濟南日報社,多年來儲存下很多名作家的來信。在《書信裡的文章大家》中,作者整理了20世紀90年代40位文化名家上百封來信,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作者還為每一位名家都建了一個“人物檔案”,介紹其身世著述,後附“信札故事”,交代他與對方交往的情形,以及每封信的由來和所涉及稿件的內容等。
這些信札,沒有刻意的雕琢與修飾,作者的性情和學養,在隻言片語中呈現自然的折射。
這些信札,之前皆未曾正式展示,皆是首次披露與面世。
這些信札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重構了20世紀90年代紛繁的歷史圖景,在書中我們可以看陳忠實、舒蕪、沈昌文、周汝昌等人的另一面,完整地還原了一個文學時代的文化環境和思想的邊界。
作者還從書信發展史的角度認為,20世紀90年代是最後的紙信時光,從而把這些紙信的意義給予另一維角度的呈現。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子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