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水資源分佈是十分不均勻的。目前,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總量只佔據總水量的2.53%,除開無法利用的冰川和高山冰冠中的水,陸地上可以利用的水量不足地球總水量的1%。就是這1%的分佈,也十分不均勻。例如南美洲的降雨量十分豐富,大量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而亞洲內部則常年乾旱,沙漠化十分嚴重。
亞洲內部是世界上三大最乾旱的地區之一,這個區域東到蒙古高原,西到中亞地區,涉及多個國家,中國的新疆、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都在此區域內。因此,中國的西北地區也是最缺水的地方之一。
中國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將中國西北的沙漠改造成為綠洲、耕地和森林。但是,沒有淡水資源,一切都是空談。因而,我們提出了許多的大膽設想,例如“藏水北調”、“紅旗河”、“渤海水西調”等。但是這些工程的操作性很難,而且涉及國際糾紛,難以解決。畢竟,世界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看來治理西北的大荒漠,只能走另外一條路——海水淡化。
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如今的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在走向成熟。中國的海水淡化可以將成本控制在每噸5—8元,而以色列更是可以控制在3元之下。現在的海水淡化已經可以大規模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淡化成本還會不斷下降。
2016年,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共同出臺《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和“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推動海水利用技術應用於西部苦鹹水地區,促進海水利用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個規劃非常具有意義。首先,該規劃提出要推動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其次,提到,西部地區利用海水淡化技術來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第三,中國將和中亞等“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為什麼要合作,因為新疆需要從中亞引進海水。
從地理上看,新疆地區要想從外國大規模輸來海水,要麼走中巴經濟走廊,要麼走中亞路線。而中亞要翻越帕米爾高原,難度很大,會讓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中亞線路更加合適。
中亞的地勢相對平坦,其間有許多大型的鹹水湖,例如裡海、鹹海、巴爾喀什湖等。這些湖泊近年來因為生態破壞,其水位都在不斷下降。其中鹹海已經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既然中亞各國同樣和中國西北一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危機,那麼大家就可以進行合作,從黑海中調來水資源。
設想的第一步,就是在裡海和黑海之間修建一條很大的運河。裡海水面的海拔是負28米,比海平面更低。如果能夠修建運河,那麼就可以實現海水的自然流動,同時實現裡海和黑海之間的航運。實際上,這條運河早就有提出。1948年,蘇聯建設了頓河運河,是的伏爾加河和頓河連線了起來,是的黑海和裡海之間的航運互動,但是該運河無法實現黑海水對裡海的補給。
如果裡海能夠和黑海聯通,那麼對於裡海周邊國家來說都是有利的。中亞的哈薩克、土庫曼就實際上成為了沿海國家。對於俄羅斯來說,也可以帶動裡海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當然,要禁止裡海公海化,如此才能夠防止美國的軍艦進入此地。
接著,第二步,就是將裡海的水輸送到鹹海。鹹海的海拔為53米,因此不能採取運河的方式,只能選擇管道運輸的方式,這樣還有利於減少蒸發。鹹海原為世界第4大湖,湖水主要依賴阿姆河和錫爾河補充,但如今阿姆河基本不流進鹹海了,此後,鹹海的面積不斷萎縮,其含鹽量也增加了三倍。如果沒有水源的補充,鹹海將有消失的危險。
第三步,就是實現鹹海對巴爾喀什湖的補給。待鹹海的水位恢復後看,從鹹海建造管道,連線巴爾喀什湖。
最後一步,就是從巴爾喀什湖修建管道,翻越高山,到達中國的準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但是,鹹水是不能夠直接輸送到新疆的河流中的,而是應該輸送到艾比湖。艾比湖位於新疆北部,70年以前,艾比湖曾是我國面積較大的湖泊,湖面面積達到了1200餘平方公里,現在已經萎縮到了650餘平方公里。
水運網建設之後,就是各國在沿線建立海水淡化廠,將鹹水變成淡水,再輸送到各地進行灌溉、生產等。而淡化剩下的鹽水再進行加工,生產出鹽等作為工業原料。需要注意的是,在運輸過程中,要防止海水的滲漏等造成鹽鹼化。
如此巨大的工程,其投資非常之大。不過,中國是具備建造如此工程的勢力的。該工程一旦實現,那麼西北的滴灌農業就會大幅度推廣。與此同時,由於中亞和新疆的水資源增多,蒸發量也會增大,降雨量也會相應得到增加,有利於氣候和生態的改善,實現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