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水,
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蘭溪棹歌》
戴叔倫(732~789年)卒年57歲。字幼公。江蘇金壇今江蘇常州人。出生隱士家庭。晚年辭官歸隱,死於成都。
戴叔倫為中唐著名詩人。
棹:(ZHAO)船槳。
棹歌:浙東民間船歌。
與劉禹錫所仿寫《柳枝詞》《竹枝詞》類似。
這是一首田園小詩。
首句,月以滿為人所期盼,但月之美卻在殘。尤其是新月之殘最美。作者新奇比喻這一彎新月如美人之眉。
新殘月在上半夜。
舊殘月在下半夜或凌晨。
本句為寫天上,岸上之景。
二句,越中是指古江浙一帶。越中山色,如在鏡裡。言其美。夜本難見其景,但有這一彎新月,這景就出來了。雖然朦朧,但卻更美。
三句,蘭溪即浙江東陽河,是著名的富春江的上游。仲春時分雨小,但連下了三天,雨量已較為豐沛,如逢落差就會有點湍急了,流水有聲。潺潺的聲音。寫夜景一定要有聲音。以萬籟俱靜來稱託單調的水聲。
作者把讀者的眼光從岸上帶到溪水中,是想給讀者看一個奇觀~
尾句,成群成群的鯉魚竟相逆流往上灘爭飲新入河流的雨水。這一擁擠應很是費力,讀者彷彿能清晰地聽到鯉魚甩尾撥刺的聲音。
這是很不容易一睹的奇景。
就在越中,就在蘭溪。
今天恐怕難以觀賞到這一奇景。在美國阿拉斯加鱖魚逆水迴歸上游產卵時,可見類似奇觀。
唐詩之豐盛,有憂國憂民,有邊塞豪情,有思念親人,有憑掉古蹟,也有大量的田園山水詩作。
這是一幅畫,一幅江南的畫,一幅靜謐的夜景畫,一幅江南春天鄉村夜色奇畫。在這畫中沒有哀怨,沒有別離,沒有遊子,沒有戰亂,沒有朝庭,沒有權爭,沒有宮鬥,沒有哭泣。
有的是:清靜,犬吠,柴扉,柳月,春水,鯉魚,水稻以及已入夢鄉的村民。
多好,多美的圖畫!
雖然畫外是藩鎮戰亂的兵燮不歇的中唐時段。
此景此畫,彷彿如作者抓拍到的瞬間的靜夜之美景,故猶顯珍貴。
本詩所蘊,充分地集聚了浙東的鄉情鄉景,畫中雖無一人,卻能讓讀者分明感覺到鄉民們的歡愉以及鄉民們甜蜜的預期。
當然,這自然也是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戴叔倫等隱士們所傾心的上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