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劇《茶館》
9月18日,根據老舍先生原著改編的北京曲劇復排大戲《茶館》在北京天橋劇場隆重上演,可喜可賀。
北京曲劇《茶館》講述了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苦心經營的茶館興旺發達,他八方應酬,改良革新,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黑暗社會所吞沒。
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將許多人物高度地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向觀眾
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的歷史變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黑暗與腐朽,
講述了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喜愛老舍先生劇作的觀眾可以再次領略由北京獨有劇種——北京曲劇演繹的精彩大戲。
該劇導演顧威表示,北京曲劇是真正的北京獨有劇種。她在演繹講述北京人物,講好北京故事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透過此次復排,將進一步做精、做好藝術創作工作,透過北京曲劇的藝術張力,講好北京故事,打造北京傳統文化的“金名片”。
北京曲劇,原稱曲藝劇,由單絃牌子曲及北方民間曲調發展而來,是唯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並發展的地方戲曲劇種。
北京曲劇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為代表的一代曲藝名家創演的一個新興劇種。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為“北京曲劇”。
老舍先生命名的北京曲劇演繹老舍劇目,既得天獨厚又責無旁貸。
北京曲劇的音樂唱腔以單絃曲牌為基本音樂素材發展創作而成,委婉動聽、旋律優美;而道白以普通話為基礎,吐字清晰,以獨特的北京語言的聲、韻、調為準,突出北京語言的特色,具有濃郁的京腔京味兒。
這一劇種的表演沒有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樸實、演唱清晰、說唱結合、韻律獨特,是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表演風格。
北京曲劇《茶館》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曲劇特有的說唱藝術手段、極富北京地方音樂韻味的唱腔,進一步挖掘、呈現劇作深刻意韻。
北京市曲劇團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不管對於新創劇目,還是經典劇目,都為劇團年輕一代的曲劇人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北京曲劇《茶館》首演於1998年,從首演的張紹榮到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李永德、胡優等挑大樑的骨幹演員,不但常演常新,而且在培養人才、傳承發展方面具有引領性的作用。
復排的《茶館》與之前內容上大致相同,但在演員陣容上,《茶館》聚集了劇團年輕一代的曲劇人,主要由北京市曲劇團優秀的青年演員組成。他們虛心地向老一輩藝術家請教,刻苦練習唱腔,在藝術顧問張紹榮的指導下,在導演顧威的嚴格要求下,他們對自己飾演的角色細心揣摩和挖掘,從而更好地呈現每個人物。
復排北京曲劇《茶館》掌櫃“王利發”扮演者北京市曲劇團青年骨幹演員李永德表示,從學生時代至今,從“跑堂的”到“王掌櫃”,從跑龍套到主演,他感恩於院團對他的一路培養。而在復排的過程中,他再一次感受到顧威、張紹榮、戴頤生等老一輩藝術家對《茶館》的感情和對藝術的高標準要求,深知自己肩上責任重大。也是基於這種壓力,他要求自己必須深刻體會“王利發”這個人物,達到“我既戲中人,戲中人既我”的表演境界。
另一位“王利發”扮演者胡優,是近年來活躍在北京曲劇舞臺上的擁有不少戲迷的年輕演員。
王利發”這個角色對胡優來說是個驚喜,是挑戰,更是寶貴的機會。透過顧威導演不斷引導,胡優徹底融入角色,一切從角色人物內心出發,用心磨練演技和唱腔,將“王利發”的形象刻畫淋漓盡致。
京腔京韻唱《茶館》,京弦京鼓話北京。北京市曲劇團舉全團之力為觀眾呈現經典劇目《茶館》中老北京各階層的生活畫卷。全劇劇情基本保留了老舍原著的風貌。濃郁的京腔京韻中舞臺節奏張弛有度,詼諧而不乏深刻、甜蜜又透著絲絲心酸。本次復排北京曲劇傳承文化,延續經典。
北京曲劇《茶館》曾經是我的夢。
第一次觀看前輩們演繹《茶館》時的震撼記憶猶新。 老一輩藝術家在舞臺上的精彩詮釋不僅征服了觀眾,也征服了一批年輕人。
今年年初聽說曲劇團要復排《茶館》了,我特別興奮。能夠感覺到《茶館》劇組裡有種與眾不同的氛圍,走進排練廳大家的心就擰在一起,鉚足了勁要排出一出好戲。
排練的時候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偌大的排練廳裡只有一個空調,雖然導演說了不用穿服裝,可大家都堅持穿著劇裡代用的棉衣棉褲棉靴排練,團裡只好又找來一個大風扇給排練廳降溫。進了這個劇組大家就不覺得累,每天都很興奮,要知道這可是我們這代曲劇人的一個夢,誰都不敢有半點懈怠。
難得的是,他們身邊還有眾多老藝術家保駕護航,張紹榮、許娣都用大量時間給他們說唱,顧威導演也是一點一點地打磨他們。
高萬秋/萬尼亞
20210918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