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北平已經和平解放,滿城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與此同時,位於祖國南端的香港島,也是暗潮湧動。
2月23日清晨,居住在香港九龍亞皆老街某寓所的張大千,照例早起,構思畫作。不過今天顯然定不下心了,因為有一位神秘的客人即將到訪。
一陣叩門聲響起,張大千親自開門迎接,面前站的是著名民主人士廖仲愷先生的遺孀、72歲的國民黨元老——何香凝女士。
雖然張大千名氣很高,不過對何香凝卻是非常敬重的,她不僅是孫中山非常依賴的同志,也是一位優秀的女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國畫家,尤其擅長畫老虎、梅花。
何香凝這個時候蒞臨張大千寓所,有何要緊事,張大千為什麼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晚年為何婉拒周總理回國邀請?
一、一副特殊的《荷花圖》
張大千上次和何香凝見面,還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曾共同參與過一個名叫“寒之友社”的金石書畫家學術研討組織。
當時正值“一·二八淞滬抗戰”,上海乃至全國的局勢都十分緊張,張大千也無心作畫,時刻關注著時局變化。
後來,他參與了由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創辦的“寒之友社”,與何香凝、柳亞子等知名書畫家,以詩言志,以畫喻節。
17年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已經被趕出中國,解放戰役也已經接近尾聲,國民黨已經潰不成軍,人民解放軍卻氣勢如虹。
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共產黨將統一全中國,屆時中國人民將獲得期盼已久的民主和團結,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可喜可賀的。
何香凝此行來訪,正是為新中國成立做一些特殊的準備工作。
▲1949年,何香凝在北京與參加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女代表合影。
早在去年末,蔣介石自感形勢不利,從上海黃浦江用軍艦運走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美元等財產,還有許多社會知名人士也被其帶到臺灣,造成社會極大損失。
身為新政權的擁護者,何香凝當然心急如焚,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儘可能為新中國多留下一些高素質人才。
身為中國數一數二的畫家,張大千自然是必須要爭取的物件之一。
“北平已經解放,不久全國就要解放,共產黨正在積極籌備召開第一屆政治協商代表大會,我很快也要回去,想徵詢你的意見。”72歲的何香凝老人,握住張大千的手,親切地訴說到。
張大千有些猶豫,其實早幾天聽說何香凝要造訪的時候,就隱隱約約猜到可能是為了此事,如今當面聽到這個問題,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張大千的好朋友,中國另一位知名畫家徐悲鴻,已經拒絕國民政府的南遷要求,決心留在北平,還有齊白石也留了下來。這對張大千來說,確實是有一定的影響,張大千也十分思念家鄉。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張大千如果留下來,將可能面臨不小的麻煩,一個是來自國民黨的不利,一個是生活的困難,他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妻女眾多,平常花銷也比較大,光生活費就是個大問題。
除此外,跟徐悲鴻十分熱愛革命題材創作不同,張大千對民主革命不瞭解,對馬克思主義不瞭解,因為長期受國民黨負面宣傳的影響,也不太瞭解我黨的真實情況。
總之,在種種擔憂之下,張大千當時委婉表示了拒絕。
不過,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和對新中國的祝福,張大千十分爽快答應了何香凝作畫的請求,當場畫了一副拿手的荷花圖,並題字“潤之先生法家雅正”,委託何香凝送給毛主席當作禮物。
何香凝欣然應允,回到北京後,輾轉送給了毛主席,後來被收錄進了《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中。
二、低價出售藏畫給大陸
1950年春,張大千赴印度辦畫展,這是他首次出國辦展,前後持續一個月,受到廣泛歡迎。
期間,張大千攜夫人參觀了許多印度著名的佛教石窟,臨摹了許多佛教壁畫,十分喜愛,便有了定居印度的想法。
不過短暫居住了幾個月後,張大千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像早年隱居敦煌那樣,靜下心來全力搞創作,一個是氣候原因,印度太熱了,身體感到不適;一個是遠離家鄉,十分思念祖國和家鄉的親人。
張大千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因此在印度居住了幾個月後,便又返回了香港。
1952年2月,張大千遠赴阿根廷辦畫展。展覽結束回國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出售三件國寶級藏畫,為日後移居海外做準備,因為當時他決定要移居阿根廷。
張大千要出售的這三幅國寶級藏畫,來頭不小,都是“大風堂”(張大千和二哥的畫室)的鎮宅之寶,一個是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卷,一個是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一個是宋劉道士的《萬壑松風圖》。
其中關於《韓熙載夜宴圖》,還有一個棄房買畫的美談。
原來,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大千欣喜之餘,曾決心定居北平,並看中了一處要價500兩黃金的清代王府,準備買下來住。
可正準備付錢呢,張大千偶然聽說了北平有深宮藏畫現身,據說都是溥儀從宮中帶出來的,欣喜若狂。
幾番打聽後,張大千決心入手一副珍品,這幅珍品的價格正是500兩黃金,於是二話不說,張大千出手買下了這幅畫,放棄了此前看中的王府。
而這幅珍品,就是張大千1952年決心出手的三幅圖之一——《韓熙載夜宴圖》。
聽說了張大千要賣畫的訊息後,新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局長鄭振鐸心急如焚,親自向周總理彙報,請求領導一定要支援將這三幅國寶收歸國有。周總理也十分重視文物工作,當場答應,並命令鄭振鐸親自經辦此事。
後來,在周恩來的支援下,鄭振鐸迅速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購小組”,委託在港的愛國人士收回了一批重要文物,同時也包括張大千欲出售的三幅國寶級藏畫。
其實當時除了大陸想要,一些國外收藏家也十分感興趣,但張大千沒有把文物賣給外國人,而是賣給了大陸,並且是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的,還不及原收購價,同時也遠低於當時香港的古字畫市場行情。
這說明張大千雖然個性孤傲,內心還是很清楚這三幅國寶的特殊意義,賣給外國人確實能拿更多錢,不過心裡終究是不踏實的。
1952年8月,張大千舉家移居阿根廷,決定全身心投入到繪畫創作中。
“在異國他鄉沒有人打擾,可以免去許多應酬...中國繪畫一直沒有在世界造成大影響,我移居海外,可以方便交流,並讓西方瞭解中國繪畫的深奧。”
三、婉拒周總理回國邀請
1954年3月,由於阿根廷的長期居留手續遲遲辦理不下來,張大千十分惱怒,決定離開阿根廷。後來在巴西聖保羅觀光的時候,偶然看到了一片非常開闊的地方,驚喜過望,“這地方很像我的家鄉呀!”
於是,在瞭解了巴西的移民政策後,1955年,張大千移居到了巴西,住進了自己親手設計的、面積達270畝的“八德園”。
當時他已經56歲,非常希望能有一個踏實的住所,安心畫畫、埋頭創作,於是費盡心思,斥巨資200多萬美元,建造了這樣一箇中國古典園林,裡面的每一處山水樓臺、門廊壁照,都是他親自設計,用心建造的。
在這裡,張大千住了13年時間,期間畫出了一系列傳世作品,同時也馬不停蹄去到了法國、美國、日本、巴西、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比利時、英國等不同國家辦展覽,極大促成了中國國畫在西方的傳播。
就連世界知名畫家畢加索,也曾對他非常感興趣,並在1956年7月末,親自邀請他去家中做客,交談中西方繪畫創作,併合影留戀。
這次會面的訊息傳出後,當地新聞報道稱這是“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由此也有了“東張西畢”的稱號。
1962年,張大千再赴法國巴黎辦展,當時周總理也在法國出訪,聽說了張大千在巴黎的訊息後,委託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與張大千取得了聯絡,並約見了張大千。
張大千漂泊異鄉多年,心裡自然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欣然赴約。當時周總理委婉地對張大千表示了希望他回大陸的想法,並客氣地表示,如果一時下不了決心,可以先回來看看。
張大千當場沒有答應,委婉表示了歉意,事實上他從心底裡是想回的,不過總下不了決心,這可能也和常年遠離大陸,不瞭解大陸政策和民意有關,心裡總是有些擔憂。
另一方面,張大千十分喜愛自己用心設計的“八德園”,這個園林給了他極大的創作熱情和靈感,因此感情很深,捨不得離開。
因為各方面綜合因素,張大千婉拒了周總理的回國邀請。不過雖然沒有回大陸,但事實上他非常關心新中國的發展。
1951年,張大千曾委託自己的三夫人楊宛君,將自己早些年臨摹的178件敦煌壁畫,無償捐獻給國家,據悉周總理也得知了這件事,還曾問過文化部領導,希望付錢給張大千。
可能也是基於這件事,周總理一直都希望促成張大千回大陸定居。
雖然最後沒成功,不過這種基於血脈相連的情懷其實是一直存在的。
四、葉落歸根
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頻繁往來於巴西和美國,一個是為了辦展和講學,讓中國畫進入美國市場,一個是為了治病,什麼病?眼疾。
早在1957年,張大千在自己的“八德園”裡堆置假山的時候,不顧58歲高齡,跟著眾人一起抬巨石,結果用力過猛,摔了一跤,之後開始看不清東西。
後來經過檢查,原來是眼底毛細血管有破裂。
之後多年,張大千輾轉美國、日本進行治療,但效果都不理想,只能是一邊養病一邊作畫,病情時好時壞。
到1968年底,張大千眼睛開始經常發黑,右視網膜血管出現多個小裂口,迫於無奈右眼接受了手術。
當時,巴西政府恰好要在八德園上修水庫,並稱在地下探測到了石油儲藏,考慮到眼疾加重,張大千決心忍痛割愛,放棄了居住了13年的“八德園”,移居到了美國加州的一個小城市。
後來幾年,張大千的眼睛依然無法治癒,並且由於年齡增大,思鄉情結更加濃厚,屢次發出感慨:“看山還是故鄉青。”
據說,為了緩解思鄉情結,友人去探望的時候,還曾帶過去了一抔成都的土壤。
手捧鄉土,張大千老淚縱橫。
1975年,張大千終於決心“葉落歸根”。因為當時大陸正處在“文革”,張大千擔心局勢不穩,思考後決心還是定居臺灣,雖然是第二故鄉,不過終歸也是中國的土地。
當時臺灣政府本想無償給他一處住宅,但張大千拒絕了。
1976年1月回到臺灣後,張大千在臺北郊外,又自己建造了一所小型古典園林,取名為“摩耶精舍”,佔地500平米,以四合院兩層樓為核心,站在樓頂可以眺望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摩耶精舍”建成後,張大千又開始醉心於畫畫,生活非常繁忙充實,享受著為數不長的晚年歲月。
1981年7月,82歲的張大千開始了人生中最後一副鉅作,同時也是張大千一生集大成之作,堪稱是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最具現代精神的畫作——《廬山圖》。
當時他已經是80多歲高齡,只有一隻眼睛有微弱的視力,時常需要住院治療。而且由於畫案高,張大千常常不得不被人抬到畫案上,整個身體趴在畫案上畫,非常消耗心力。
不過憑藉著一股自信和頑強,張大千耗時一年半,竟圓滿完成了這幅波瀾壯闊的《廬山圖》。
也許是畫《廬山圖》耗費了太多精力,結束畫作僅僅1個多月後,1983年3月11日,張大千突發心絞痛並引起糖尿病腦血管硬化復發,4月2日早上8點15分,在臺北榮民醫院與世長辭,終年85歲。
有人曾說,張大千是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最輝煌的藝術大師之一,好友徐悲鴻也曾稱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憑藉高超的繪畫實力,張大千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