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這部《贖罪》很久了,但今年才終於看了這部電影,越看下去才越發覺這是一部如此令人感到五味雜陳的電影,一種苦悶的感覺在電影結束後仍久久揮之不去。
電影《贖罪》是根據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作品改編,故事開始於古靈精怪的小女孩布里奧妮(西爾莎·羅南 飾),她的想法很多但她不懂關於大人的情愛。
誤以為家僕羅比(詹姆斯·麥卡沃伊 飾)是個想對姐姐塞西莉亞(凱拉·奈特利 飾)毛手毛腳的色鬼,但他們其實是真的有心相愛,只是礙於社會階級的隔閡而遲遲沒有跨出那一步。
在表姐勞拉(朱諾·坦普爾 飾)被不明人士強暴後,羅比因為被發現一封意淫塞西莉亞的玩笑信,所以被一口咬定為強姦犯,而發現這封信並將之公佈於眾的就是得意洋洋的布里奧妮。
羅比為了避牢獄之災而去參軍,而布里奧妮的一生也為了拆散她姐姐與羅比而感到罪惡。內容充滿轉折,請大家自己去電影院看吧。
這是一部幻想與現實混雜的片,最開始的陳述似乎是客觀角度,三大主角(羅比, 塞西莉亞, 布里奧妮)的地位都差不多。
但到電影中段,布里奧妮的關鍵角色地位顯露出來,讓人回想起前段的電影畫面中,那些帶點浪漫主義色彩的光影,樹蔭綠得發亮、森林中帶點迷濛感、交到小布里奧妮手上的信封白得耀眼,一切都不太真實,突然開始明瞭布里奧妮與她的想象、回憶、及解讀,才是本故事的重心。
電影一開始配樂裡的打字聲,似乎就代表我們後面看到的劇情流動,都是布里奧妮這位作家所寫出來的;電影中間與後段關於塞西莉亞與羅比的陳述,不論是真實或虛構,其實都是布里奧妮的心靈贖罪過程。
片中布里奧妮拼命工作、清洗自己雙手、到將死計程車兵榻前陪他聊天,從她的雙眼中看到了「贖罪」心理帶來的難以承受的重。
在她幻想的那段找姐姐求原諒的情節中,塞西莉亞與羅比仍對她很兇,沒有溫馨大結局,因為作者布里奧妮很清楚,自己罪孽深重,不可能獲得原諒,於是她在書中加上這段的原因不是想自欺、幻想姐姐會原諒她,而是因為她知道自己欠塞西莉亞一個最起碼的道歉。
於是在布里奧妮的書中,給了她姐姐與羅比一個快樂結局,她說:“I'd like to think this isn't weakness or evasion, but a final act of kindness.(我想這不是軟弱或逃避,而是最後的善舉)”
在現實中塞西莉亞與羅比無法實現的夢想,布里奧妮在書中送給他們,這是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是如此深愛對方……
我沒看過原著,所以不知道這種編排是編劇的巧思還是與原著類似。但這種帶領讀者的方式,我覺得很有技巧,非常具有戲劇性。
導演喬·賴特上回在《傲慢與偏見》的開場,就拍出一段精彩的一鏡到底,描述了女主角家的環境、家族成員與個性,這回在《贖罪》又飆了一段嚇死人的一鏡到底畫面。
這次是在撤退點的海灘邊,整段畫面唯美又哀悽,我得說喬·賴特對美學的敏感度與駕馭力實在太驚人了!
那裡集結了一群想回家計程車兵,沒人有把握何時能回家,整段色調都是灰色的,而那地點又是以前的遊樂場,灰色的摩天輪突兀地對照著一群疲累計程車兵,悲傷的管絃配樂完美地搭配上士兵們唱的軍歌,將原本應充滿士氣與希望的歌曲,染上一股彷徨與疑懼的色彩。
羅比在異鄉思念塞西莉亞時,喬·賴特讓羅比的身影出現在一部戰爭愛情電影的幕前,片中女主角演得浪漫,但羅比的身影卻憔悴無力,無數相思在這短短的畫面中表露無遺。
最後羅比死了,仍睜著眼睛,捧著塞西莉亞給他的信與一幢夢幻小屋的照片,那幕畫面實在讓我記憶深刻。對照另一段塞西莉亞淹死而漂浮在水裡的模樣,教人不勝唏噓。
另外,喬·賴特的風格真是越來越好辨認了,在噴水池那段戲(在此指事實版),導演喬·賴特對細膩感情的處理真是太精緻了!尤其很善於以手部操作表達情緒,跟《傲慢與偏見》蠻像的。
首先,塞西莉亞與羅比這對從未表明心跡的青梅竹馬,玩鬧間把花瓶把手摺斷了,掉入噴水池中,羅比看到了忍不住笑,大概是因為跟心中暗戀的人玩得那麼開心,讓他覺得看什麼都新鮮有趣。
然而還年輕、總是想保持高姿態、想愛又不敢表露的塞西莉亞,也許是因為先前的玩鬧、甚至弄壞花瓶,讓她警覺到自己流露出太多善意與親近的態度,因此急著轉為高姿態,又想表現自己的堅強獨立。
於是眼神憤恨地看著羅比,脫了外衣就縱身入水撿拾花瓶的殘片,怎知一起身,全身透明地被羅比看到,原本輕鬆的羅比也呆了,抓著另一小塊花瓶殘片的手突然握緊,瞪著塞西莉亞愣了一陣才想到自己不該看,趕忙轉頭,臉上滿是壓抑的表情。
塞西莉亞穿好衣服,鏡頭帶到羅比抓著花瓶殘片的那隻手,塞西莉亞離開時經過他身邊狠狠地把那殘片拿走,羅比才鬆開。然後,羅比走近水池邊坐下,用手輕撫水面,好像因為塞西莉亞曾在那水池裡呆過,摸著水面就像撫摸著塞西莉亞的身軀一樣。
在這整段戲裡,導演喬·賴特用許多眼神與手的動作,說出一段很棒的曖昧故事,實在讓我佩服到家。
圖書室的那一段,喬·賴特也用了許多肢體語言,不過這段留待大家自己看電影吧,盡在不言中……
演員部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瓦妮莎·雷德格瑞夫飾演的老布里奧妮,她的戲份雖短,但她講話時句子的每一個停頓、眼神每次的漂移,都讓觀眾感到她情緒的重量而幾乎無法呼吸。
詹姆斯·麥卡沃伊真的演出羅比的那種壓抑與脆弱的一面,尤其在電影的後段。而在電影前段,他還沉醉在兩人曖昧時,那種從內心發出的喜悅與年輕愛鬧的個性,都被他演活了,尤其在他自娛地把道歉信寫成性暗示文字時,自己看一看忍不住噗嗤一笑的那種有些許害羞卻又滿懷希望的樣子,實在活靈活現。
西爾莎·羅南與蘿瑪拉·嘉瑞(分別飾演布里奧妮的少年時期與年輕時期)也是很有天分的演員,尤其西爾莎·羅南具有某種特別的神秘氣質,讓觀眾很相信她心中有許多別人不知的幻想,有個他人不懂的世界。
凱拉·奈特利在這部片裡算是稱職,但我開始有點為她未來戲路擔心,原因其一是她好像只有在喬·賴特導的片裡閃耀出光芒(而且在《贖罪》裡其他主角比她還耀眼)。
其二是即使在喬·賴特導的《贖罪》裡面,她有些個人動作、走路姿態、表情等等,跟《傲慢與偏見》裡的她還是很像的,我在看《贖罪》時,不自主地會聯想起《傲慢與偏見》片中的某些畫面。
要成為真正厲害的演員,這種個人風格可能還是得減少些,才能演什麼像什麼。
達里奧·馬里亞內利的配樂,實在完美到讓我說不出話,打字機與蟲鳴的聲音,竟然可與音樂及劇情搭配地如此天衣無縫,而在一鏡到底的畫面那段,達里奧配的管絃樂與大兵們唱的軍歌,如同我前面提過的,實在太完美,把應該很正面的軍歌毫不費力地加上某種蕭瑟與憂鬱。
達里奧真的很擅長將一段主旋律,靠著和絃的變化,搭配出特別的味道,例如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女僕唱的歌就與達里奧的配樂配合得很好。真希望以後喬·賴特的電影都可以與他合作,細膩的導演配上天才的配樂,對一個既愛看電影又愛聽音樂的人而言,實在是無上的享受。
總之,我很喜歡這部片…太過美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