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在腎病治療中,肝脾心肺對腎臟的影響。認識中醫首先要知道整體觀始終貫徹中醫理論體系。在中醫看來身體疾病的產生、發展、變化都離不開陰陽五行互生、互化、互克的關係。在腎病治療過程中也是這樣的,不能只盯著腎病指標去用藥,要整體去看其它臟腑和腎之間的相互關聯。
這張圖先橫向看就是相生的關係
第一 肺金生腎水,金生水的本質是,人體水谷精微在肺的肅降作用下注入腎臟,榮養腎臟,填充腎精,但當肺感受外邪的時候也會把邪氣傳導到腎臟,從而造成腎臟病變,這點在腎病患者裡面是非常常見的,很多急性腎病患者都是因為感冒或者肺炎引發,在慢性腎病患者裡,因為感冒造成腎病加重出現大量蛋白尿和潛血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
第二 腎水生肝木,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化。中醫治療肝陽上亢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滋水涵木平肝潛陽。肝陽上亢也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原因,腎病高血壓是很多腎病患者十分糾結的事情,長期服用大量降壓藥遲遲降不下來血壓。西醫的降壓藥更類似中醫講的平肝潛陽的方法,對於腎病高血壓,除了單純地降壓,還要滋補腎陰,榮養肝陰,陰盛則陽弱,肝火自然而然就會減弱。
看完了橫向我們再看豎向,豎向是一個相剋的關係
第三個 脾土克腎水,正常情況下腎氣旺盛,脾土強健,兩個臟腑相安無事,一旦腎臟功能大幅度減退,脾土必然欺辱腎水。在腎病病理誘因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溼邪,對於腎病的治療很多時候就是在和溼、瘀、毒邪作鬥爭,其中溼邪更是重中之重。黃帝內經裡面曾講到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脾運失司則水溼代謝失常,溼邪遊溢於四肢則為四肢水腫,停滯於腹部則為腹水,上溢於胸腔則為胸水。這也和內經裡另外一句話“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面板,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相互佐證呼應。這句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腎就好比一個水閘,如果腎代謝失常,水閘不靈光了,水庫的水越來越多自然要外溢,故而引起人體的水腫。慢性腎病患者多數都會出現舌質發淡,苔白、或者白膩,舌邊齒痕,打嗝、不想吃飯、噁心嘔吐等脾胃運化差的症狀。另外補腎多數滋膩礙胃,在腎病治療過程中也必須照顧脾胃運化能力,補腎必健脾。
第四個 腎水克心火 心腎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心腎之間陰陽相互依存,一方面是心血與腎精相互依存。心屬於火居於人體上焦,腎屬於水居於人體下焦。在上者以降為和,在下者以升為順。黃帝內經講的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心陽下降溫煦腎水,則腎水不寒液代謝正常,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則心無腎水滋潤就會火熾,出現心陽上亢的症狀比如失眠、心悸、心慌、心煩、多夢,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水火不濟或者叫心腎不交。另外慢性腎病常見的腎性貧血是心血與腎精相互依存失衡的具體表現,醫原裡面曾提到,水谷之氣歸心,在心火作用下化為赤,赤得肺氣輸布,下行入腎化精,精歸於肝化為清血。心腎失調,精氣虧損,必然導致清血化生不足,故而臨床慢性腎病可見腎性貧血。
腎為先天之本、在五臟裡面地位崇高,命門居於兩腎之中,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水道不行,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肝膽無次則不能決斷,大小腸無此則二便失調,心無次則神昏不明,肺無此則宣發肅降無力。故而臨床治療腎病也要查五臟的虛實,酌情選擇用藥側重點,不可滿眼只看到腎一髒之病變,否則不亞於以管窺豹,不能統籌全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