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南部的帕坦市,王宮廣場正在進行的下水道施工過程中發掘出一塊刻於公元613年左右的佛教石碑。
尼泊爾國家檔案館前館長、王宮廣場挖掘監督工作組成員達納爾向媒體介紹,這塊約6英尺長的石碑是在混凝土管道的後面被發現的,石刻頂部刻有兩隻跪鹿面對佛教法輪。
根據當地媒體《新興尼泊爾》報道,現年54歲的賈瓦里是附近的居民,其回憶,大約35年前,當地改造排水系統時這塊石碑曾被發現過,但無人在意,石碑很快再次被掩埋在泥土中。賈瓦里感嘆:“如果當時我們有智慧手機,發現石碑的訊息會很快傳播開來”。
此次出土的石碑包含15行刻文,當地的古文專家拉吉班什目前正在研究石碑上的刻文,表示根據目前解讀的部分內容,這塊石碑證明此地曾有一座名為維哈拉(Vihara)的佛教寺院,由李查維王朝一位名為博瑞史·德夫(Brish Dev)的國王建造,時間可追溯到約公元613年。尼泊爾早期歷史比較模糊,一種說法為李查維王朝存在時間約為公元4世紀至9世紀。
根據當地民間傳說,曾有一條河流流經當今的帕坦王宮廣場,是朝聖之地。後雖河流乾涸,但該地仍為神聖之地,因此李查維王朝的國王選擇在此地修建佛寺。馬拉王朝時期(公元1200年至1769年),為了在該地興建王宮及附屬建築,佛寺被遷走。不過,至今仍有一座佛像儲存在帕坦王宮廣場的金門前。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誕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藍毗尼地區,中世紀佛教曾在尼泊爾廣泛傳播。1989年,加德滿都市東部的郭咯納地區也曾出土過一塊公元536年的石碑,同樣記錄了當時興建佛寺的往事。
在約翰·菲爾普頓所著《尼泊爾史》中,1743年至1885年這段歷史(馬拉王朝末期及沙阿王朝早期)被作者冠以“地區統一和樊化”的標題。目前,尼泊爾86.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佛教信眾約佔人口總數的7.8%。
據悉,這是2021年以來在帕坦王宮廣場因改建下水道系統而發掘出的第二塊石碑,第一塊石碑約可追溯到中世紀早期。
作者:文匯報駐加德滿都記者 寧林
編輯:陸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