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旋律的崛起,國產災難片近年是非常活躍。
不過,能夠超越前輩的卻不多。
那前輩都有哪些難以超越的好片?
選出十大國產災難片就一目瞭然了。
問題是要怎麼選。
這就提供一種參考。
講真,在技術條件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只要用心拍,故事用點腦子,也沒那麼難超越。
⑩《冰雪11天》
上映年份:2012年
由於和《2012》在同一年上映,《冰雪11天》這一下子就被比了下去。
但拿這樣的主旋律和好萊塢大片比是不公平的,如果拿到今天的市場,所收穫的評價必然大有不同。
故事改編自2008年的真實事件,突如其來的寒潮,令到數十萬旅客滯留在火車站之中,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是一些人難以忘記的一次春運。
影片製造的臨場感十分強烈,節奏也把控地不錯,而角色的刻畫也儘量做到接地氣,而不是無腦高大上。
那些說假大空的,捫心自問,難道當時災難發生的時候,前線救援戰士都是在演戲嗎?
不,人性的光輝,其實無處不在。
電影只是把值得弘揚的一面精選了出來罷了。
這與是否主旋律無關。
⑨《倖存日》
上映年份:2011年
倪大紅搭檔陳曉東,為了體現真實的礦難效果,他們都在拍攝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
倪大紅真的嚼煤渣,陳曉東也特地減重,如此“笨拙”的實景拍攝彌補了當時技術和資金的不足。
導演閆然也不得不另闢蹊徑,加入懸疑色彩,並延伸了遇難礦工們的個人故事。
加上這還是一部主旋律,又需要加入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在如此條件下誕生的一部完成度極高的作品,《倖存日》值得入選。
⑧《太平輪》
上映年份:2014年-2015年
只能說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不能否認,大製作的精良程度在那裡,吳宇森的功力也不至於爛得一塌糊塗,而且一眾大牌演員也不是白請的,論整體品質絕對排得上號。
尤其是對於中國電影來說,這樣的災難史詩片是彌足珍貴。
《太平輪》確實沒有拍好,這不可否認,卻也不能全盤抹殺掉其存在的意義。
型別片都是需要經歷探索階段,至少後面要再拍一部“太平輪2.0”的時候,吳宇森的失敗經驗會是一次重要的參考。
⑦《緊急迫降》
上映年份:2000年
早在《中國機長》之前,國產災難就已經有航空片的典範了。
《緊急迫降》把空難危在旦夕的緊張感拍得可圈可點,尤其是對群像戲的把控,至今仍可作為國產災難片的標杆。
在特效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那時的電影人尚且懂得用嫻熟的電影手法去拍電影,場面固然沒有好萊塢大片那麼震撼,但至少是一部“電影”。
就是受限於當時主旋律電影的時代侷限性,部分情節顯得不夠自然。
反觀在特效越來越好的時候,一些後輩卻忘記了電影的本質,只顧著外在的場面了。這是必須及時糾正的一個弊病。
⑥《驚濤駭浪》
上映年份:2002年
主演有寧靜,李幼斌,潘粵明……
影片先賦予了角色人性化的一面,接著再把他們放進可怕的水災當中,不同的故事線組成了1998年抗洪救災的眾生相,多年以後,許多觀眾都反思當年對於主旋律電影的偏見,而忽略了這些電影的講故事能力,實際上要高於如今的許多所謂國產大片。
《驚濤駭浪》獲得了2003年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要知道往日的金雞獎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同年的最佳導演給的是張藝謀。
⑤《十萬火急》
上映年份:1997年
拍火災是香港影視作品的一大強項,TVB當年的《烈火雄心》就特別火,更早前杜琪峰的《十萬火急》,更是拍出了一種區別於主旋律的英雄氣概。
前面對於角色的塑造和鋪墊略顯不足,好在最後的超長救火大戲足夠刺激過癮,而且角色之間的摩擦與碰撞,令到劇作更為充實動人。
有了這部救火典範,後面的《救火英雄》和《烈火·英雄》,就不需要再列進來了。
④《大氣層消失》
上映年份:1990年
一部災難寓言片。
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對大人的利益世界發出了嚴正的警告。
比起那些驚天動地,流於表面的災難片,《大氣層消失》真正挖掘出了災難的核心。
那就是人類的自私自傲,和對自然環境的忽視。
影片還加入了冒險片元素,並非空講大道理,而是將主題融入進故事與角色之中,可歌可泣。
③《唐山大地震》
上映年份:2010年
這部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一直以來都是國產災難片的佼佼者。
商業與藝術做到了一定的平衡。
巧妙的一點是在前期消耗完大場面經費之後,《唐山大地震》把焦點集中在了藏在受難者心中的“餘震”。
這提醒了觀眾,災難並不是一時的,很多時候會影響人的一生。
②《流浪地球》
上映年份:2019年
這真的是一部災難大片,其次才是科幻片。
故事的核心是講述一對兄妹的冒險,當中涉及了男主角對於父愛的缺失,災難面前人類大無畏的人性光輝,真正觸及科幻的部分(人工智慧的選擇)真的沒有真正深入進去。
《流浪地球》成功的是在災難冒險故事的主幹部分做得很用心很出彩,並不只是在做特效。
但是硬要把這部災難片說成是硬科幻里程碑,實在是有點勉強,對於國產科幻,就像國足當年打進世界盃就真的進步了一樣。
倒是看作是國產災難片融合科幻元素的一次全新突破,或許會更合適吧。
①《一九四二》
上映年份:2012年
因為《唐山大地震》的成功,當時國產電影有著許多災難片的跟風之作,像前面的主旋律《冰雪11天》,《倖存日》都算是。
馮小剛眼看是時候了,兩年後拿出了野心和背景更宏大的《一九四二》。
然而,他賭錯了。
在那個喜劇當道的時代,觀眾對於如此嚴肅深刻的電影並不上心。當然馮小剛自己終究是個商業片導演,當他想要加強藝術屬性的時候,卻沒能做到極致,以至於受到了不少的批評。
《一九四二》的票房因此入不敷出,失敗收場。
或許馮小剛選在在2018年之後拍,這種主流大製作會有更好的市場,一眾實力派演員的賣命演出,還把好萊塢艾德里安·布洛迪和蒂姆·羅賓斯都拉了過來,對歷史細節的高度還原,劇組重走逃難路線的瘋狂操作,如此良心程度,就值得所有國產大製作繼承下去。
《唐山大地震》是天災,《一九四二》是人禍。
借用一句評論說就是,敢於拍人禍的導演比只拍天災的要更值得尊重。
當國產災難片能反映更多深刻的現實問題的時候,就勢必能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