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桐城原樣修復的六尺巷)
前幾天,我在抖音上無意間看到江蘇衛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講我老家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我仔細聽他講完,應該說讓我有些失望甚至氣憤,完全就不是他講的那麼回事!針對現在桐城“六尺巷故事”有許多的版本在流傳,我覺得有必要把故事的真實的真相講出來,以避免後人都一直褒獎張宰相與他的家人,貶低其隔壁鄰居吳家的人,讓吳家的先人受辱!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是因為我有責任和義務去還原歷史的真相:我的外婆是張宰相家的直系後人,她雖是女子,沒上過私塾學堂,但畢竟是名門閨秀,不僅會唱十多部整本的黃梅戲,還在我小時候給我講過“二十四孝”“烏金記”和“六尺巷”等許多故事;而“六尺巷故事”中的吳家吳從雲兩兄弟和我一樣,都是桐城麻溪吳氏這一支的。我外婆和我父親小時候都給我講過的“六尺巷”的故事,因他們講的都一樣,所以我相信他們講的應該就是這六尺巷故事的最真實的事件真相,因此我想在此將外婆與父親小時給我講過的故事再複述一遍,目的就是想以正視聽,以免以訛傳訛,讓不知道真相的人繼續黑扯,再侮辱我們吳家的先人了!
(現在修復後的六尺巷一角)
這故事最初的起因是:因宰相府管家在維修圍牆時,指使磚匠師傅向與吳家相鄰六尺寬道路的北邊擴充套件了三尺,結果讓位於宰相府北邊吳家的主事人吳從雲(時任河南布政使)的弟弟看到了,他便很氣憤,說大老俵(張、吳兩家一直世代交好,張英之母為吳家的大姑,其時他們兩家是姑舅老俵,此後到張廷玉之子張若靄成家時又娶了吳家女子為媳。)家要擴建院子,也應該和吳家說一聲,你直接把公共道路佔了一半,那以後人們從這邊走過,尤其是那些從龍眠山上下來拉車、挑柴的人,無論是進城賣柴火還是採買貨物出城回家,這條路一下子變窄了就不太好走了。既然你張家能做初一,那我吳家就能做初二,他於是也喊來瓦匠師傅把自家圍牆扒了,緊貼著宰相府圍牆擴建了吳家院子。張、吳兩家把圍牆這麼各向路上一擴,就就把原來那六尺寬的公共道路給佔沒了。於是,桐城縣城西邊、邊北龍眠山區的山民們見從六尺巷進出城的道路沒了,便很氣憤,尤其是那些賣柴的樵夫挑著一百多斤柴火,從此要繞環城路多走好幾里路,才能到城中去賣柴,因此賣擔柴火要多吃許多苦和累、還要耽誤好多時間。賣柴的樵夫見此情形便怒火中燒,憤而趕到桐城縣衙,擊鼓狀告張宰相府和吳家,說張、吳兩家雖身為朝廷高官,居然把他們祖祖輩輩進出城的道路給強佔了,當大官的不能這樣欺負人,這是明顯地欺壓百姓,縣官大老爺要為草民做主,還小民公道。
(我在桐城宰相府遊覽時與靈璧石上雕刻的“禮讓”詩合影)
縣令接到鄉民告狀之後,立馬差衙役找來張宰相府的管家與吳府主事的吳從雲弟弟,說鄉民們告你們兩家強佔了他們祖祖輩輩進出城的道路,弄得他們進城賣擔柴都要多走許多路,不僅多流許多汗水,還耽誤他們的時間,這反映的可都是事實?面對山民們反映的情況與縣衙委派衙役瞭解的事實一致,那張府算家和吳從雲弟弟都只得承認雙方的確把那六尺寬的道路給強佔了。於是那精明的縣令便給他們說,現在本縣給你們一個機會,你們都是官宦人家,要維護自己形象,不要這樣把話讓老百姓說,我給你們一個月時間,你們先回去自行協商解決;要是到時間你們還沒處理好,那我就只好秉公判決了。真地到了那時候,你們兩家可就都沒得臉面了,更不要說我這本縣一點都不給你們面子了!
出了縣衙回家,相府管家便馬上將此事修書一封,派家人加急送到京城。老宰相張英一看,立馬回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它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讓那家丁帶回。
那相府管家收到老宰相張英的回信之後,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忙請來磚匠師傅拆除剛修的圍牆,在原來位置恢復。
吳家的吳從雲弟弟一看張家退回原位修復好了圍牆,忙讓瓦匠師傅也撤回原位原狀修好自家圍牆,說你宰相肚裡能通船,我們吳家也是不會把話讓別人講的。
這樣一來,六尺巷這條鄉民進出城的道路就在張、吳兩家的“禮讓”過程中恢復了原樣其張、吳兩家這種“禮讓”的行為也因此受到鄉民們的盛讚而廣為流傳![玫瑰][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