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瑩是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她以中國人的身份,參加國際活動,憑著自己的學術成就,贏得了各國專家的廣泛認可,還獲得了上千萬元的大獎。
德國的著名科研機構,為挽留莊曉瑩,給了她上千萬元的大獎,還開出了極高的待遇,結果也沒有留住她。意志堅定的莊曉瑩,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待遇,堅持回國效力。
她的明智選擇,感動了很多同胞。不少人剛得知莊曉瑩的故事時,本能地覺得她是一個天才,可事實並非如此。
年輕時的莊曉瑩,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她小時候成績一般,父母也是普通的老百姓。
讀書時,莊曉瑩最大的特點就是偏科,她的數學成績非常優秀,其他科目的成績卻經常不及格。
因此,她的名次在班裡一直不是很高,學校老師曾多次幫莊曉瑩補課,希望她能解決偏科問題,結果她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情況。
勉強考入高中後,莊曉瑩痛定思痛,認真學習各個科目,逐漸提高了自己的整體成績。
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莊曉瑩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著越來越繁華的家鄉,莊曉瑩不由得想起了那些日夜奮鬥的建築師。
她對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非常敬佩,希望像他們一樣,多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
因此,莊曉瑩報考了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她剛做出這個決定時,父母都特別不理解,他們一直希望,孩子考一個醫學專業,將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可是莊曉瑩並沒有因為父母的意見改變心意,她早就規劃好了自己的未來。進入土木專業後,莊曉瑩努力學習,個人能力大幅度提升。
在學習的過程中,莊曉瑩無奈地發現,想要解決更多建築系問題,必須搭配數學模型,研發新型材料。
這個解決方案說起來簡單,可實際上卻非常複雜,必須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才有可能透過不斷研究將其實現。
思來想去,莊曉瑩產生了出國留學的想法。做出這個決定後,莊曉瑩立刻開始為出國做準備。最終,她靠著優秀的學術論文,獲得了英國杜倫大學的特別邀請。
幾經輾轉,莊曉瑩來到了異國她鄉,她沒有被西方國家的繁榮迷惑,一直非常清醒。
在英國留學時,除了必要的日常活動之外,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上,希望儘快突破瓶頸,研發出更有價值的新型材料。
很多人都知道,新型材料的問世,會改變行業的格局,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從事研發工作。
因為這種研發實在是太難了,英國的學生們普遍認為,與其花費那麼多時間,去學習材料知識,進行復雜的研究,還不如學習一些金融知識,靠著不斷變幻的市場,賺取一些快錢。
這種走捷徑的觀點,不僅影響了英國的學生,也影響了部分教授。有些教授看到莊曉瑩的學習狀態後,非但沒有認可她的選擇,反而時常勸告其他學生,不要像她一樣死磕材料研究。
有一個跟莊曉瑩關係很好的教授,因為不忍心看她虛度時光,多次跑來找她談心,希望她能儘快改變心意,找一個相對輕鬆的領域去研究。
面對老教授的關懷,莊曉瑩陷入了沉默。她很清楚,自己的研究非常艱難,但是她沒有理由放棄。
她來外國留學的唯一目標,就是研發新型材料,為國家的後續建設,做一些貢獻。如果人人都貪圖輕鬆,不去做困難的事情。那麼,國家的未來該由誰負責呢?
每次想到這一點,莊曉瑩的心裡,都會充滿使命感。不管精神多麼疲憊,她都能咬牙堅持下來。
經過3年的不斷努力,莊曉瑩利用電腦,構建數學模型和力學模型,對材料進行了最佳化處理,成功解決技術問題,大幅度提高了傳統材料的效能。
她的研究成果發表之後,震撼了很多老專家。那些曾對莊曉瑩冷嘲熱諷的人,看著她的成就,不由得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有個英國教授甚至感慨說,莊曉瑩真是太讓人敬佩了,她的技術成果,就算是美國也得用10年時間才有可能研發出來,沒想到她只用了3年就成功了。
美國專家因為貪圖莊曉瑩的研發成果,想用幾百萬美元將其買斷,莊曉瑩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方。
後來,德國的一個大型機構,為表彰莊曉瑩對材料領域作出的貢獻。給她頒發了一個大獎,總獎金高達165萬歐元。按匯率計算的話,這筆錢相當於1250萬人民幣。
拿到這筆錢後,莊曉瑩非常欣喜,但是她並沒有拿著這些錢享受生活,而是以這筆錢為研發經費,組建了一個科研團隊,繼續進行後續研究,希望突破更多技術障礙。
不過,莊曉瑩並沒有因為這個大獎留在國外,而是選擇了迴歸祖國。有人曾問她,既然已經在國外功成名就了,為何還要千里迢迢跑回來呢?
莊曉瑩毫不猶豫地表示,她當年去外國讀書,只是為了學習一些知識,她最大的動力,其實是為國家做貢獻。
這麼多年以來,她一直認為,是國家培養了她,沒有國家的培養和支援,像她這樣出身農村的普通女孩,早就隨便找個人嫁了,根本沒有出國讀書的機會。她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回報祖國當年的培養,是她應盡的本分。
莊曉瑩迴歸祖國時,德國教授曾非常真誠地對她表示,只要你願意回來,我們隨時歡迎。
莊曉瑩對他的認可非常感激,但是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意,堅持回國奉獻。
回國以後,莊曉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同濟大學任職,一邊進行科學研究,一邊為國家培養人才。
莊曉瑩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她有著一顆赤誠無私的愛國之心。每次給學生授課時,她都特別強調,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我們要牢記國家的培養,就算是去了外國留學,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