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領袖蔣介石邀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
延安的共產黨幹部們心裡很清楚,這是項羽請劉邦——鴻門宴。
蔣介石已經鐵了心內戰,他料定毛澤東不會來重慶談判。只待毛澤東拒絕前來重慶,他便將“內戰”的戰爭責任推卸給共產黨。
8月16日,蔣介石密電閻錫山,命令他搶佔上黨地區。
重慶談判
閻錫山得到命令,便讓史澤波率領1.7萬餘人侵入上黨地區。
而在共產黨這邊,毛澤東並未如蔣介石所願,決定前往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在前往重慶之前,毛主席得知閻錫山進攻上黨地區的訊息。冷靜地告訴劉伯承:
“先不要行動,兩天後再反擊”
閻錫山“搶奪”上黨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
蔣介石做了兩手準備,他認為毛澤東大機率不會來,但越是不來他越要請。
這樣國民黨推卸“內戰”責任的藉口就有了。
萬一毛澤東真來了呢?
那也好辦,給予共產黨幾個部長席位,迫使共產黨解除武裝,解散軍隊。
蔣介石知道他提出的條件肯定沒得談,他要的就是談不攏。這樣他就能假借談判拖延時間,然後暗中調集兵力搶佔淪陷區的地盤。
蔣介石發給延安的電報寫得彷彿自己深明大義:
“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努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
但細品其內容就能發現,蔣介石的意思是:“如果毛澤東不來談判,那‘抗戰之果’都是我的!”
8月16日。在邀請毛澤東談判的同時,蔣介石命令閻錫山搶佔上黨地區。
晉冀魯豫軍區的司令員劉伯承也在延安得知了閻軍的動向。
劉伯承可不認為解放軍會打不過閻錫山手下的孬兵,他當即決定給閻軍一點顏色看看。
毛主席按兵不動
可就在劉伯承準備致電李達,大幹一場時,毛澤東卻叫停了劉伯承的動作,沉吟後說道:
“先不要行動,兩天後再還擊”
劉伯承不太理解毛主席的命令,但還是讓李達調整兵力部署,先不要輕舉妄動。
毛澤東的思路很清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仗當然要打,不光要打,還要打好,要師出有名,要獲取最大利益!”
但現在還不是共產黨出兵的最佳時機。
劉伯承和毛澤東
率領1.7萬閻軍入侵長黨地區的史澤波高興了,閻軍一路上暢通無阻,他所預想的,和共產黨的大戰並沒有打起來。
閻軍輕鬆奪取了長治以及周圍的縣城。其中很多城已經被解放軍成功解放後又被閻軍“佔領”。
當初日寇在山西肆虐,閻錫山和他的部隊曾在山西被打得潰不成軍。
抗日戰爭山西的老百姓一直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有山西的人民對閻錫山的部隊十分失望。
但山西的老百姓畢竟還是淳樸的,當閻錫山這次又來到長治時,長治的人民依舊很尊敬閻軍。
可閻軍的本性很快就暴露了,剛剛入城便開始橫徵暴斂。
戰後查賬統計,閻軍在“佔領”長治城的四十天裡,“徵”了白布4.5萬餘尺,棉花1519斤,小米724石,白麵3680斤,柴草13.77萬斤。
百姓的家當被貪婪無度的閻軍全部掏空,但閻軍可不管你的死活。
如果老百姓交不上東西,閻軍便將一把菜刀、一條麻繩和一支手槍擺在他面前,讓老百姓選一個方法“自行了斷”。
由於閻軍暴露自己貪婪無度的本性,短短几天便民心盡失。整個上黨地區都期盼著解放軍前來解放他們。
此時劉伯承也明白毛主席的深意了,這是要“師出有名”。若一開始便打那是“內戰”,而現在打,這是解放受難百姓。
隨後劉伯承致電李達在上黨地區擴軍。
而毛主席想得更加深遠,此時長治地區被國民黨重點駐守,而晉冀魯豫軍區的首長劉伯承、鄧小平、陳賡、陳再道和陳錫聯都在延安開會學習。強行開戰會讓共產黨軍隊損失過大。
其次是閻軍佔領長治,過不了多久就會暴露本性,此時百姓便明白誰是真正對他們好的人了。會堅定地擁護共產黨,這就有了群眾基礎。
毛主席意識到中共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人都在延安,必須馬上回到各自的戰略區,否則共產黨會失去戰略主動權,特別是山西地區長治地區的閻錫山部已是虎視眈眈,搶佔了部分解放區。
當時延安幾乎沒有移動快的交通工具,從延安到山西路途遙遠,中間還面臨著國民黨的緊密封鎖。
如果劉伯承他們按照來延安時的腳程返回,得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趕到前線指揮。
毛主席想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8月25日,美軍觀察組的道格拉斯運輸機要飛往重慶。我軍聯絡員趁機提出請求:
“我們有些軍人想去山西,方便搭個便機嗎?”
道格拉斯運輸機
美國偵察員並不知曉這些人是共產黨的高階將領,但他們和共產黨總部平日裡關係不錯,飛行員並沒有請示上級就答應了捎他們一程。
劉伯承和鄧小平等將領成功搭乘上美軍飛機飛往上黨地區。
而毛主席則毅然決然地前往重慶,和企圖侵吞抗戰勝利果實的蔣介石在政治層面過過招。
介石重慶談判是想拖延時間,為了給山西的閻錫山部爭取搶地盤的時間。
毛主席同樣是為了拖延時間,毛主席在等待時機成熟,共產黨需要與閻軍一戰來拖延整個內戰的腳步,從而爭取人民的利益。
而放任閻軍進入上黨地區是計劃的一部分。接下來便是還擊。
“兩天後還擊!”
劉伯承到達冀魯豫解放區後,立刻下達了指令:
“收復上黨全區,採取一切有效手段徹底消滅偽頑,逼敵投降。”
當劉伯承還在延安時就致電冀魯豫軍區迅速擴充兵力。解放軍採取了個人直接動員和民兵集體動員等多種方式。
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的覺悟非常高。一個武鄉縣60歲老漢聽了部隊宣傳招兵,當即叫上他的獨生子,並說道
“這還有啥說的,老劉、老鄧捎來話,要兵,總是遇到大事了。要一百個兵,不能給九十九個半!”
還有許多上黨地區的人民是因為看不慣閻軍才前來報名當兵的。一個年輕小夥說出了群眾的心聲。
“日寇佔了我們城,我們打了6年的鬼子也沒放下槍!現在閻錫山和偽軍來了!他們想來撿現成飯吃,想搶奪我們流血流汗拼來的安穩日子,我們和他們拼到底!”
前來當兵的百姓數量非常多。如黎城,當時總共只有9萬人口,可前後共報名了7427人。他們打擊閻軍的情緒極其高昂,有些百姓年紀不輕了也必須要來,部隊只好安排這些年紀大的民兵運送糧食彈藥和轉運傷兵。
8月25日,太行、太嶽、冀南等地區的主力部隊已經可以編成3個野戰縱隊,共計3.1萬人。而動員的民兵更是高達5萬人。
除了兵力大增,此時解放軍的情報工作也做得非常成功。不光是準確獲知了閻軍在各個城的兵力部署情況,還封鎖了閻軍獲取資訊的渠道。
毛澤東曾在1949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情報工作的決定》中對這一仗的情報工作讚不絕口: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的情報工作是最成功的,在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的第一仗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上黨戰役自1945年8月27日開始,10月12日戰役結束,歷時47天。
在劉伯承和鄧小平的指揮下,解放軍採取圍點打援的方式全殲1.7萬守城部隊和2萬援軍。
上黨一戰我軍不論是人數還是裝備均處於劣勢,但依然打出了漂亮的殲滅戰。
一是因為我軍情報工作十分到位,閻軍壓根不清楚解放軍會從哪裡,以何種方式攻擊他。
二是閻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閻錫山中途派的兩萬援軍一路上沒有得到群眾的幫助,群眾自發的堅壁清野。援軍沒有糧食,又遭連夜大雨,趕到上黨地區時已是人困馬乏,被我軍輕鬆殲滅在磨盤堖。
而長治城裡的史澤波更是被解放軍的戰隊力嚇成縮頭烏龜,衛星城被攻不敢救援,閻錫山給他派的援軍被圍也不敢救援,最終史澤波被我軍俘虜。
而共產黨的將領們直到上黨戰役勝利,才終於明白毛主席的“兩天後再還擊”蘊含著多麼大的智慧。
上黨戰役中被俘虜的國民黨將領史澤波感嘆:
“抗戰八年,解放軍都在上黨地區和日軍作戰,等到日本一投降,我們就來搶佔地盤,這確實不對。但我沒想到會敗的這麼快,這麼慘,真是天助你們啊!”
陳賡聽到史澤波的話笑了,但還是認真地回答史澤波:
“助我們的‘天’,不是別人,正是人民!”
國民黨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搶佔解放區的戰略沒有成功,還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自己貪婪的嘴臉。
陳賡
當閻錫山失敗的訊息傳到重慶時,蔣介石臉色鐵青。他派閻錫山去搶佔上黨本來就不是一件上得了檯面的事,結果還失敗了。
蔣介石只能與閻錫山劃清界限,稱那是閻錫山自己的決定,與自己無關。但這種明顯的謊話無疑是自欺欺人。
上黨戰役大勝,毛主席有了充足的底氣和話語權與蔣介石談判,不僅因為共產黨此戰繳獲大量槍支彈藥。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失了民心。
閻錫山和蔣介石
毛主席的深謀遠慮
閻錫山偷襲上黨時,毛主席按兵不動。共產黨將領們皆感到困惑。但上黨戰役之後,沒有人不敬佩毛主席的深謀遠慮。
毛主席的眼中並非只有一城一池的得失,那時正值抗日戰爭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而中華民族面臨著另一個難題,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等待的這兩天給了共產黨答案,也給了全中國所有人民答案。
這條路的領袖不會是那個“嘴上說著主義,心裡全是生意”的蔣介石;不會是抗日勝利後第一時間搶佔地盤的閻錫山;不會是橫徵暴斂,為禍鄉里的國民黨軍隊。
那條路只能是擁護人民,為人民著想的共產黨來走。那個領袖只會是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毛主席。
毛主席對上黨大捷有著高度評價,也曾多次談及這次勝利,主席說:
“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這樣的仗,我們還要打下去!”
這場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毛主席對於政治和軍事都有著獨到的理解。他多次科學揭示戰爭與政治的本質聯絡。
“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正是如此,毛主席沒有盲目攻打閻軍,而是等待更好時機。
“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原則。”毛主席下令部隊“過兩天再行動”,這兩天讓共產黨打上黨戰役“師出有名”。閻軍在長治暴露本性搞的百姓民不聊生,共產黨軍隊有了必須戰勝它的理由。
“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是緊密配合的。”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便是政治鬥爭,這是非武力攻擊的軟殺傷。用來牽制蔣介石的注意力。
上黨戰役打的越好,毛主席便知道重慶的自己越安全。上黨戰役打得越成功,毛主席談判的籌碼也就越多。
上黨戰役勝利當天,毛澤東在重慶發表了自己1936年的詞作《沁園春•雪》。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國民黨蔣介石假借談判之名讓閻錫山侵佔上黨,結果入侵的軍隊全軍盡墨。這首詞就像是對蔣介石的無聲嘲諷。
國民黨輸得不冤,它輸給廣大的人民群眾。
劉伯承到了晚年還在不時地感慨那場戰爭,他腦海裡始終徘徊著當年看到的動人的畫面:
“幾萬遊擊武裝還穿著五顏六色的便服,就集合起來開上前線了,成千上萬的民兵排成整齊的佇列參加後勤工作,就連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小學生都和大人們一起修路送糧,救護傷員。”
這些畫面是解放軍所向披靡的縮影,也是解放軍勝利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