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做炸藥和煙花爆竹的手藝是祖傳的,在整個安平縣(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都很有名氣。就是靠著這手藝,家裡積累下一些財富,比一般的農民家境殷實不少。1923年春天,吳夫人產下一名男嬰,取名吳兆林。吳兆林是吳家的獨苗,一家人將他視為掌上明珠。
當時時局動盪,為了拴住吳兆林,在他十七歲那年,父母做主,給他定了親,找的臨村高左村的一個大家閨秀劉蘭女。沒想到的是,這個劉蘭女全家都是地下黨員。吳兆林和劉蘭女結婚後還沒有度完蜜月,劉蘭女和母親就說服吳兆林的父母,送吳兆林參軍了。
吳兆林1939年參軍後,冀中軍區領導知道他有做炸藥的技術,並有一幫做炮的師兄弟,就讓他動員四名有做炮藥技術的村民一起參了軍,成立了冀中軍區爆炸組,吳兆林任組長兼負責碾藥技術。爆炸小組有十四個人,這些人當中,有挑擔串村補鍋的小爐匠,有做擀麵杖的手旋工,有做鞭炮的碾藥工。
吳兆林以木炭、硫黃、硝做原料碾成的黑色炸藥,爆炸效果比日軍的化學炸藥威力不小,就是生產工藝繁瑣,而且危險。生產順序是先把炸藥裝滿彈殼,再把彈柄裝有引信的一端插入彈殼,然後再用木榔頭砸牢,擰上螺絲釘、蓋上防水帽、蘸上防潮白蠟,這就完成了整個生產過程。有一次,當總裝的人正在用木榔頭砸手榴彈柄的時候,轟的一聲爆炸了,是引信受到震動而引發的。雖然事先有一些簡易防範措施,但總裝同志的左手還是被炸傷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找了一口水井,在井沿上埋設一塊高一米、寬五十米、厚十釐米的石板做防護牆,操作的同志面向井口坐在石板的外側,兩臂橫抱石板,左手拿一顆尚未加固的手榴彈,右手持木榔頭砸彈柄,遇有引信因震動而爆炸時,順手往井裡一丟,叫它在井裡爆炸。自從採取這措施以後,生產就安全了,手榴彈一批一批地出廠供給部隊,每次都圓滿完成生產任務。
吳兆林擔任冀中軍區爆炸組組長,不僅生產爆炸武器,親自驗證手榴彈、地雷、炸藥包等爆炸威力,還多次參戰。有一次他帶爆破隊炸日本鬼子的軍車,一下就炸死了十幾個鬼子。吳兆林不僅運用祖傳配藥和爆炸技術,還擅於學習、探索新技術。他嘗試做雷管、烈性炸藥等,還多次向專家請教,研究出,利用日本鬼子的化肥硫銨和根據地人民自制的火硝來制硝氨炸藥,他使用的製造硫酸的“裝置”就是用當地老百姓的陶瓷大缸和自制的玻璃管。用玻璃管把大缸一個個連線起來,代替了耐腐蝕的金屬材料裝置,生產出的硫酸比用合金鋼裝置生產出來的產品純度還高。
1945年3月17日,在安國西伏落村的八路軍炸藥廠遭到四百多名日偽軍的夜襲,當時冀中七支隊的一個班為炸藥廠警衛,還有十幾個爆炸組的技術工人。發現敵情後,吳兆林讓班長帶領戰士和工人馬上轉移,他自己留下阻擊敵人,當時班長和戰友都不走,要和他一起戰鬥。吳兆林急迫地說:“我熟悉炸藥的情況,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情況危急,你們快走!”
正當班長帶著戰友們開始撤離時,敵人撲了過來。為了阻擊敵人,吳兆林在路口和兩個門前設了連環雷,又在自己的腰上捆了二十顆手榴彈,待敵人衝進院子時,他毫不猶豫地拉響了手榴彈,與幾十個鬼子同歸於盡!
■文/改編自《特別支部》(高宏然 李建抓 著 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片除圖書封面外均為配圖
■編輯/賈立芳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