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藥板塊走勢萎靡。就一眾醫藥基來看,近半年回撤普遍在10%-20%之間,能將回撤控制在10%以內的已屬優秀。
不過趁著醫藥基回撥,我們倒是可以冷靜地檢視一下市場上的醫藥基究竟哪隻實力更硬。
畢竟在行業普漲時,也很難看出個一二三,不知道基金經理賺的是行業的β,還是選股的α。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代表個人分析與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承諾。)
初篩後的10只醫藥基
截至2021年12月15日,在Wind的全部基金中,以基金名稱中帶“醫藥”、“醫療”、“健康”篩選出來的主動基(不含QDII基金)有250多隻(未去重)。
再進一步,以下面五個條件作為基礎篩選條件,再經過去重及AC合併(取A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剩下21只可比的醫藥基。
- 最新報告期第一大重倉行業為醫藥生物(申萬)且重倉市值佔比超80%
- 現任基金經理任職於2018年10月(含)之前
- 基金規模2億元以上
- 成立以來年化回報10%以上
- 成立以來最大回撤小於60%
這21只基金,再對成立時間接近(前後不超過半年)的基金進行年化收益率及最大回撤的比較,年化收益率低且最大回撤高者淘汰,餘16只。
最後一步,以16只基金現任基金經理任職最晚的時間2018年10月31日為起點,比較16只基金自此以來的年化回報及最大回撤,兩個指標每次均在後5名者淘汰,最終留下10只醫藥基。
戲劇的是,當以這樣的方法進行到第3輪、還剩12只基金的時候,當前市場的醫藥基王者“中歐醫療健康”就要被踢出名單了。
而在經過多項指標篩選之後,工銀瑞信竟然還有3只醫藥基留在榜上,分別由趙蓓、譚冬寒獨管或二人共管。為了尊重一下王者地位,我決定從工銀瑞信的3只醫藥基中下手,踢掉其中一隻。綜合看下來,二人共管的“工銀瑞信醫療保健行業”被我拿掉了。
最後剩下10只,我們來進行更精細一些的比較。
一些更精細的資料
從Wind的業績表現資料來看,一年期“大摩健康產業A”完勝,但如果看三年期和五年期,那麼由趙蓓管理的“工銀瑞信前沿醫療A”均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而“工銀瑞信前沿醫療A”的一年期資料也僅次於“大摩健康產業A”。
另從相關係數對比中我們發現,其中9只基金相關度都在90%以上,畢竟作為醫藥基總體持倉應該差別不會太大,但“融通健康產業A”與其他9只基金的相關性較弱,只有60%左右。
雖然以申萬行業持倉來看,這10只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行業醫藥生物佔比都在80%以上,不過若以Wind一級行業來看,差異就顯現出來了。
按照Wind一級行業的分類,“融通健康產業A”第一重倉行業醫療保健佔比僅在63%,另有22%和近5%的持倉分佈在日常消費和可選消費。
當然這無可厚非,畢竟健康產業也涉及消費領域,只是大家在選擇基金前要了解清楚,如果喜歡更純粹的醫藥基,那融通這一隻未必是合適的選擇。
再從2021年中報的持有人結構來看,這10只基金中,機構持倉佔比在20%以上的有5只,從高到低依次是:工銀瑞信醫藥健康A(50.65%)、信達澳銀健康中國(33.21%)、融通健康產業A(31.7%)、大摩健康產業A(20.55%)、交銀醫藥創新A(20.45%)。
由於機構在買入前一般會對基金和基金經理有比較充分的調研,因此機構的認可度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10位醫藥基金經理概覽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基金經理的背景情況和投資策略:
1、趙蓓(工銀瑞信)
個人履歷:藥學本科,金融學碩士。曾在中再資產任投資經理助理。2010年加入工銀瑞信任醫藥研究員,2014年11月起任基金經理,現任研究部副總監(分管醫藥、TMT研究團隊)
投資策略:透過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尋找產業性的趨勢性的機會。首先,自上而下尋找有機會的子領域;其次,確定不同子領域在組合中的配置比例;最後,篩選個股。
個人點評:
- 趙蓓專注醫藥研究與投資的時間長(工銀瑞信第一位醫藥研究員,2019年起向全市場拓展)
- 工銀瑞信前沿醫療盈利質量好,收益回撤比高,目前規模170+億,已限大額
- 另有兩隻醫療養老基金在管,任期均較久,業績中上游
2、譚冬寒(工銀瑞信)
個人履歷:清華協和醫學院8年臨床醫學博士。曾任中信證券行業研究員,2013年加入工銀瑞信任醫藥研究員,現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中觀產業分析和自下而上選股相結合。產業分析主要是對醫藥領域長期政策的研究;個股挖掘主要看公司的四個維度:成長速度、成長質量、成長空間、成長確定性,最後看估值,找到估值與成長性匹配的個股。
個人點評:
- 譚冬寒學歷背景與投研經歷均專注醫藥領域
- 同一基金公司出現兩位醫藥基大牛,證明公司醫藥團隊投研實力較強
- 相比趙蓓那隻,工銀瑞信醫藥健康業績表現略輸,但可買港股,規模較小,不限大額
3、王大鵬(摩根士丹利華鑫)
個人履歷:中山大學金融學博士。曾任長春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教師、寶盈基金醫藥行業研究員。2010年12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歷任研究員、研究管理部總監助理、副總監,現任基金經理、研究管理部總監。
投資策略:自上而下選擇景氣度高子行業,在高景氣子行業中,選取具備潛力的個股。醫藥與其他行業關聯度低、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小,但受行業政策影響較大,甄選行業時政策導向是重點考量因素;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力、營銷水平、專注程度是關注重點。
個人點評:
- 醫藥研究員出身,能力圈主要在醫藥和消費,現任公司研究部總監
- 大摩健康產業是其在管時間最長的基金,業績和回撤控制較好
- 另有5只非行業基金在管,任期三年以上的3只業績中等偏上
4、葛蘭(中歐)
個人履歷: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2011年在國金證券任新能源研究員,2012年任民生加銀基金研究員,覆蓋電力裝置新能源、輕工、醫藥行業;2014年10月加入中歐基金任研究員,2015年1月起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淡於擇時,專注個股基本面研究,自下而上選股。
個人點評:
- 學霸學歷,但研究員經歷並非一直專注醫藥,還覆蓋過新能源
- 淡化擇時專注選股,相比於上下兼顧的方法可能波動會更大
- 中歐醫療健康規模已630+億,調倉換股不易,會放大波動
- 2019年初新發中歐醫療創新,投資範圍增加了港股
5、樓慧源(交銀施羅德)
個人履歷:浙江大學應用生物科學學士、復旦大學金融學碩士。2014年任中金研究員,2015年加入交銀施羅德任研究員,2018年9月起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透過自下而上分析和中觀產業邏輯進行個股選擇。看重中長期產業發展趨勢和內在邏輯,基於對產業的深度認知挖掘個股;偏好買商業模式較好、能保持較長競爭優勢的公司,非常看重企業價值觀,願意伴隨專注、正直、長期的公司一起成長。
個人點評:
- 醫藥研究員出身,交銀醫藥創新是其基金經理生涯的第一隻基金,業績較好
- 另在管一隻非行業基金,任期1.5年,業績中游
6、葛晨(博時)
個人履歷:生物學本科,南京大學動物學碩士。2012年加入博時基金,歷任研究員、高階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8年4月起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自上而下基於驅動力劃分投資主線,把握三條主線:醫保控費調結構、醫療可選消費、中國醫藥製造競爭優勢;自下而上選出最有競爭力、估值也合理的公司,偏好做一部分左側交易。
個人點評:
- 醫藥研究員出身,博時醫療保健是其基金經理生涯的第一隻基金,也是業績最好的一隻
- 另有3只基金在管,其中2只與健康產業相關,業績排名較差,但成立時間不長
7、吳興武(廣發)
個人履歷:生物學和化學專業背景。2009年7月起在摩根士丹利華鑫任醫藥研究員,2010年7月起在廣發基金任醫藥研究員,2015年2月起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以價值投資為核心,分享企業價值增長。在長期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高ROE行業進行重點配置。在選股方面偏好資產回報率比較高、自由現金流比較好、賽道比較長、且有較強護城河的企業進行長期投資。
個人點評:
- 醫藥研究員出身, 2018年10月接管廣發醫療保健,基本是本輪醫藥牛市起點,任期業績不錯但回撤較大
- 另有4只基金在管,其中2只為醫療醫藥行業基金,業績排名較差,但成立時間不長。
8、萬民遠(融通)
個人履歷: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博士。歷任銀河證券、國海證券、融通基金行業研究員,深圳前海明遠睿達投資經理。2016年7月再次加入融通基金,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精選醫藥行業中優質細分賽道及成長性較好的低估值個股。未來繼續看好並重點配置創新藥及產業鏈(受益於未來用藥結構最佳化及創新藥佔比提升)、高階醫療器械(受益於進口替代)、藥房(受益於行業集中度提升及處方外流)及類消費類(受益於消費升級)等高景氣度資產。
個人點評:
- 融通健康產業雖然業績不錯但最大回撤近60%,發生於2018年10月萬民遠任期期間
- 另在管一隻非行業基,業績排名中上游,但系2021年10月新基,時間太短
9、劉江(匯添富)
個人履歷: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及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學碩士。2011年5月加入匯添富基金任醫藥行業分析師,2015年6月起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投資框架分為資訊輸入、資訊分析、組合管理。資訊獲取上透過建立管理層和專家網路,打入產業圈層,敏銳把握產業動向,獲取高質量資訊;資訊分析上重視行業中觀研究視角,全面調研上下游產業鏈及全球產業動態,盡力掌握行業發展全貌,得到公司產業定位,而定位將決定定價;組合管理上做到客觀理性,盡力杜絕自身情緒、狀態等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個人點評:
- 醫藥研究員出身,匯添富醫療服務是其基金經理生涯的第一隻基金,另在管一隻QDII醫療基,業績較優
- 劉江目前在管10只基金,在管基金數量過多,其中6只為2020年9月之後新發
- 在管的7只非行業基業績較差,其中4只幾乎墊底
10、曾國富/楊珂(信達澳銀)
個人履歷:
曾國富,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碩士,曾就職於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大鵬證券投行部、平安證券資本市場部,2003年任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分析師,2006年加入信達澳銀,歷任高階分析師、投資副總監、股票投資部總經理、研究副總監、研究總監
楊珂,香港大學金融學碩士,2014年3月在廣發證券(香港)任必選消費品研究員,2015年12月加入信達澳銀任醫藥研究員,現任基金經理。
投資策略:遵循自下而上的投資邏輯,尋找高增長可持續且估值合理的優秀公司,長期投資,希望從中長期角度獲得穩健的收益。
個人點評:
- 兩位基金經理均不是醫藥學歷背景,楊珂在任基金經理前做過4.5年醫藥研究員
- 從信達澳銀公號釋出的市場觀點來看,曾國富多就新能源發聲,醫藥主要由楊珂發聲,信達澳銀健康中國的實際/主要操刀者可能是楊珂
- 兩人今年還新發了一隻醫藥健康基金,楊珂目前就管這2只醫藥基,曾國富另在管6只基金,涉及消費、週期、新能源多個行業
以上是10位基金經理的背景情況及大概的投資策略,不知道大家看過之後會如何選擇。就我個人而言,上面的排序就是我偏好的順序。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個人分析與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承諾,非基金宣傳推介材料。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詳閱《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及《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檔案和風險揭示書,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