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來看,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世界經濟復甦放緩,通脹壓力上升與疫情蔓延交織,我國經濟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尤其是當前的疫情形勢,德爾塔還沒消停又冒出個奧密克戎,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拖累。
從去年秋天開始,經濟形勢隨著疫情的形勢起起落落,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恐怕會威脅到經濟在前幾個月所取得的成績。通過當前的資料來看,即便奧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低於德爾塔毒株,但其傳播速度快。奧密克戎的影響範圍及程度還尚不可知,但其始終是放緩經濟增長的源頭之一。
需求收縮
到底什麼是需求收縮?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們不需要以前那麼多的東西。打個比方:比如農村,已經蓋好新樓房的人們,不再需要大量的水泥,鋼筋,窗戶玻璃,吊頂,電燈,電線,瓷磚,油漆,膩子粉,防滲塗料,ppr水管電線管,接頭。
世界經濟的恢復程度和增速反彈力度一部分取決於新冠疫情本身的發展趨勢,而奧密克戎的不確定性對本國需求收縮存在一定的影響。當前為什麼"需求收縮″,道理很簡單,消費力不足,手中無錢,拿什麼去消費?購買力有限,特別是年輕人,工資不高,負擔太重,壓力過大。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來。課外班橫行,學校走樣,要對得起小孩,逼得另花不少錢。更不能生病,報銷比例太低,等等。要活下去,就得精打細算。老人有退休工資的,不被啃才怪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誰不愛面子?願去啃老。
消費收縮,反過來影晌生產發展,惡性迴圈。應從根本上來治理,打退壟斷資本無序擴張,教育、衛生、住房不搞市場化,生產大發展,收入大提高,消費上去了,必又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使普通百娃增加獲得感、幸福感。
供給衝擊
供給衝擊,用一句話解釋就是:供應的商品的一方和需要商品的一方,都受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的統稱。之前我們說到當人們不需要太多東西,企業要減產。但是,可能由於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和企業也要保持生存下去的利潤,就會導致東西減產以後,價格會進一步上漲。打個比方:石油。我們一半以上的石油都要靠進口。一般來說,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汽油,柴油價格上漲。
長遠看,甚至會引起石油化工產品的價格上漲。比如乙烯,丙烯,甲苯,二甲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打個比方:像是現在被子,衣服裡面的填充物:聚酯纖維。這種東西也是從石油提取出來的。在人們普遍印象,市場經濟:供大於求,商品價格會下跌;供不應求,商品價格會上漲。
但是,世事無絕對。供給大於需求,人為控制下,商品價格也是會上漲的。比如老美最愛乾的事:讓貨幣貶值,直接就可以把商品價格漲上去。我們也跟著受牽連。這些能引起生產能力和成本變化的事情,就叫供給衝擊。
當前階段,我國主要面臨的供給衝擊是受疫情影響,突出體現在全球供應鏈阻隔、人員流動受限、相關醫療物資貿易管控等。綜合我國的經驗證據表明,供給衝擊會對經濟產生如下影響:
第一,供給衝擊會引起產出增長與當期通貨膨脹負相關,而需求衝擊會引起產出增長與當期通貨膨脹正相關。
第二,需求衝擊下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正相關——這與菲利普斯曲線一致,不過供給衝擊下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間關係並不明顯。
第三,供給衝擊對產出增長的影響力度相對更強,而需求衝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力度則更強。這解釋了經驗中經常觀測到通貨膨脹順週期特徵。這一結果意味著透過總需求管理政策容易調控通貨膨脹,卻難以調控經濟增長速度。
預期轉弱
當前我們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所帶來的的GDP增速放緩預期被稱為預期轉弱。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中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的時候,開頭一句話就是“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這裡有幾個注意的地方,一個是“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另外一個是“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有財經領域博主認為“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更多是指財政政策要先於貨幣政策。他的觀點我是認同的,正如他說的財政政策要先於貨幣政策,雖然中央提出了降準的貨幣政策,但這也是在為財政發展作鋪墊。在2019年之前,我們GDP增速是至少可以長期保持在6%增速。個人觀點,明年我們的GDP增速是要低於6%的,可能處於4.8%—5.4%之間。
綜合以上,我認為目前的關鍵還是要降低大宗商品價格,這個需要國際努力;其次要增加貨幣供應,也就是適當降準,推動流動性,增加經濟活力;三是房地產調控不能操之過急,太緊對經濟影響比較大,稍一放鬆又前功盡棄,要把握好度;四是扶持實體經濟,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前瞻性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就業率,消化產能過剩,提高居民收入。總之,既要國際間交流合作,又要努力增強內需。
全世界總體經濟形勢
2022年世界經濟仍可能在新冠疫情陰影籠罩之下,但經濟活動會有所恢復,經濟增速會有明顯反彈,世界經濟的恢復程度和增速反彈力度取決於一些關鍵的因素,其中包括:新冠疫情本身的發展趨勢,全球價值鏈的調整,美國政府的對外經濟政策,各國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總體來看,2022年新冠疫情仍將會持續,特別是2021年春季還存在進一步暴發的可能。同時,新冠疫情雖在2021年逐步得到控制,但是疫情會不會在2022年完全消失,仍然是個未知數。疫情越早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增速反彈就會越強勁;疫情越嚴重,世界經濟恢復就越難實現。而且,只要疫情沒有消失,世界經濟就難以得到完全恢復。
新冠疫情也使各國政府和依賴國際供應的企業認識到外部供應鏈中斷帶來的安全風險,供應鏈安全將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考慮全球供應鏈佈局的重要因素。安全因素將引起供應鏈朝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是更加自給自足的供應,二是更加多元化的供應,三是更加夥伴化的供應。上述三個發展方向表明,考慮安全因素後,全球供應鏈中會有一部分向國家內部集中,但不會所有的全球供應鏈均成為國內供應鏈,全球供應鏈會因多元化和夥伴化供應關係的建立,繼續在國際上擴張。
丁一凡在“縱論天下”演講時指出:未來世界經濟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在疫情衝擊下,西方國家經濟發展頹勢或超預期。
美聯儲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大概萎縮2.4%,歐盟委員會預計歐盟經濟萎縮超過7%。在我看來,美國的估測存在水分,實際經濟負增長應該超過7%,與歐洲差不多。一方面,實現電子化的美國金融市場受疫情衝擊較小卻計入GDP,拉高了估測值;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總量80%以上來自服務業,然而疫情下服務業基本全面癱瘓,企業倒閉數量、失業情況遠超GDP表現。
未來幾年,歐美大概都很難再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經濟水平,美國人說最快三年,我認為大概五到六年能恢復就不錯了。
第二,疫情凸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
受疫情影響,全球對中國商品有了更大需求,從各種防疫抗疫物資和日常需求,到遠端辦公所需的膝上型電腦、無線通訊等電子裝置,都要從中國進口。兩個指標佐證了這一事實:其一,中歐班列開行數量打破歷史記錄。中國向歐洲運送各種各樣的產品,平均每個月的中歐班列在1000列以上。其二,中國海運集裝箱貨櫃價格飆升仍供不應求。
第三,美國有可能改變新自由主義政策,迴歸某種程度上的國家干預主義。
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深重的情況下推行國家干預主義可能衝擊國際市場。
而美聯儲加息也意味著經濟的大週期要變了!以前是在降息通道,資產價格被推得很高,錢不值錢,現在美聯儲進去加息通道,未來的流動性不會比現在更寬鬆了!
美聯儲加息會收緊美元在全球的貨幣流動這當然也包括中國,美國利息上升,國家經濟強勁。資金都會流向美國,中國外匯流出兌換人民幣激增,導致人民幣貶值。同時可以預見的是國內的資產泡沫更加顯形化,資本流出的壓力更大。當然資本流動的管制會更加嚴格。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要給自己爭取出軟著陸的時間和空間,堅持到底,做風雨過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