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蘭,他本是中國體育史上的一個英雄,卻為何默默無名?他本是抗戰史上的烈士,24歲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又為何鮮為人知?而直到8年後,家人才知道他犧牲的訊息;在這個陌生的英雄背後,到底有哪些故事?
1936年3月,柏林,第11屆奧運會。
23歲的王潤蘭站在拳擊臺上,腳下是被擊倒的英國拳手。
裁判舉起了王潤蘭的手,人群在歡呼,王潤蘭內心澎湃。
他知道,他闖進奧運拳擊決賽了。自己有機會為苦難重重的祖國贏得第一枚奧運獎牌了,甚至冠軍也有可能。這對當時的中國人民而言會是多麼重要。
可3天后,天翻地覆,奧組委無理地取消了王潤蘭的決賽資格,理由是王潤蘭在預賽曾經失利,不能晉級決賽。
中國代表團的抗議自然被無視了,王潤蘭和隊友只好黯然離開奧運賽場。
王潤蘭就這樣和奧運冠軍失之交臂。
那個時候,王潤蘭心裡想的一定是下個四年,我會回來的。
當時的王潤蘭不會想到,自己再也沒有徵戰奧運賽場的機會了。
離家出走的青年
1913年,王潤蘭出生在河北饒陽縣留楚村一個富裕的鄉紳之家。
從小開始,王潤蘭就喜歡舞刀弄槍,整天跟著村裡的拳腳師傅練習武術。練拳的時間久了,王潤蘭還在當地闖出了一點名堂,人人都知道王家小子功夫不錯。
1931年,王潤蘭上了中學,在學校期間他的學業不錯,門門功課出色,特別是體育更是出類拔萃。
王潤蘭的父親希望子承父業,兒子能夠把王家的家業好好經營起來。王潤蘭年齡漸長,父親就禁止他練武了。在父親的眼裡,長子王潤蘭最應該學的是怎麼經商,怎麼經營祖業,而不是天天舞槍弄棒。
如果按父親的安排,王潤蘭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頭——在家經營這份小小的祖業,過幾年再娶妻生子,從此田間地頭,小小的農村就是他的全部。
和很多的青春期男孩一樣,血氣方剛的王潤蘭怎麼願意聽父親的安排,他更不願意在這沉悶的老派家庭裡過完自己的一生,他渴望走出去,去更大的天地裡一展拳腳。
於是,王潤蘭留下一封書信,頭也不回地走了。
離家出走容易,可是天下之大,又要去哪呢?王潤蘭陷入了迷茫
彼時,日寇蠢蠢欲動,要佔我河山。1933年日軍侵入華北,中國軍隊32軍第139師頑強抵抗,擊退來犯日軍。
這一戰,32軍聲名大噪,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日士氣。也給迷茫中的王潤蘭指明瞭方向。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堂堂中華男兒豈能坐視國土淪喪。
抱著這樣的決心,王潤蘭投考了32軍軍長商震在北平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立志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
進入軍校之後,王潤蘭廢寢忘食地學習軍事知識,苦練本領,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戰場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同時,王潤蘭憑藉早年打下的武術根底和強健體魄,入選了商震的西洋拳擊隊。王潤蘭對拳擊似乎有著天生的悟性,他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領,還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了一些創新。在當時社會上舉行的比賽中,王潤蘭屢屢擊敗中外拳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柏林奧運:雖敗猶榮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辦。
上一屆奧運會,中國首次參賽,但只有劉長春一人孤獨地走上賽場。劉長春單刀赴會的這一幕深深地刺痛著當時國人的心。
那時的中國,那時的國人,太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振奮民心了。
王潤蘭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在奧運賽場上為國爭光,為人民爭光。
經過層層選拔,王潤蘭入選了拳擊代表隊,踏上了前往柏林的征途。
首輪比賽,王潤蘭遭遇的是日本拳手。這是一場有著特殊意義的比賽,日寇正在蠶食我們國土,王潤蘭的同袍們正在浴血奮戰。在賽場上相遇,又豈能將勝利拱手相讓。
比賽開始,王潤蘭就沒有給日本人任何機會,水銀瀉地般的進攻,摧枯拉朽地完勝三局,將賽前不可一世的日本拳手打得心服口服。
半決賽,王潤蘭的對手是英國人。
前兩局雙方平分秋色,關鍵的第三局裡王潤蘭對於對手的拳路已經有所瞭解。經過一番苦戰,王潤蘭發現了對手的破綻,抓住機會,連續出拳猛擊其頭部,重重一拳將他打翻在地。
10秒過去了,英國人沒有站起來,裁判宣佈王潤蘭以2比1取勝,同時也獲得了奧運拳擊比賽的決賽資格。
就在王潤蘭為即將到來的決賽做好準備的時候,奧組委突然通知中國代表團。王潤蘭在預賽時已經失敗,不能參加決賽。
聽到這個通知,中國代表團大為不滿,明明在比賽裡王潤蘭擊敗了英國拳手,當時裁判已經明確宣佈,為什麼3天后又會變卦?
中國代表團多次交涉,奈何當時中國一個弱國能有什麼話語權,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23歲的王潤蘭站在柏林,看到的是同胞們的失落、憤恨;
23歲的王潤蘭站在柏林,看到的是外國人眼中的不屑和輕視。
弱國無外交,這一句話在體育賽場上也一樣適用。
心有不甘的王潤蘭離開柏林前,下一次自己一定要把今天失去的給贏回來。
血灑沙場
可惜王潤蘭的夢想註定無法實現。
王潤蘭回國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
身為軍人的王潤蘭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只是這一去他再也沒有回來。
1937年8月漳河之戰爆發。日軍集結了6萬多人分三路進攻漳河。
中國軍隊在商震的指揮下,層層阻擊,遲滯日軍的進攻。王潤蘭所在的部隊也在其中。
1937年10月18日,為掩護大部隊的轉移,王潤蘭所在的部隊在漳河阻擊日軍。在日軍優勢火炮的猛攻之下,王潤蘭和戰友們堅守了數日,死戰不退。
面對強敵,王潤蘭和戰友們毫無懼色,抱定為國犧牲的決心和勇氣。用手中落後的武器痛擊日寇,子彈打完了,就上刺刀;刺刀拼彎了,就用石頭,用拳頭,用牙咬,用所有可以成為武器的東西——哪怕打光所有人,在絕不後退。
激烈的戰鬥一直打到10月21日,中國士兵越來越少,陣地的失守已經在所難免。
整個漳河北岸一片死寂,王潤蘭所在的連隊已經傷亡殆盡,只剩下王潤蘭等10多名傷員還在堅持。
這個時候,日軍的坦克再次壓力上來。
王潤蘭身上綁滿手榴彈,衝向敵人坦克。在一陣巨響之後,王潤蘭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4歲。
24歲的王潤蘭站在漳河邊,看到的是前赴後繼赴死的戰友;
24歲的王潤蘭站在漳河邊,看到的是不屈的靈魂;
24歲的王潤蘭站在漳河邊,看到的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今天的我們,回望過去,看到的是王潤蘭的義無反顧,看到的是王潤蘭的悲壯和偉大。
所幸,時至今日,中國在奧運賽場上早已揚眉吐氣,屢創佳績;時至今日,中國正在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堅定地前行。
我相信,王潤蘭看得見,那些為國犧牲的先烈看得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