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的海馬在學習記憶和情緒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在海馬迴路中,齒狀回(DG)亞區介導著與記憶有關的關鍵計算過程,如模式分離和情緒調節。齒狀回中的放射狀膠質樣神經幹細胞(RGL-NSCs)在整個生命中可不斷產生顆粒神經元。
最近研究顯示,齒狀回中的放射狀膠質樣神經幹細胞及其前體在生成新神經元之外還有其他功能。例如,成年齒狀回神經幹/祖細胞具有豐富的可溶性分泌物組,可以調節自身的增殖或神經元成熟。
對齒狀回未成熟神經元功能理解的一個關鍵步驟是量化其數量,並需要與齒狀回其他細胞型別進行比較。
為了在C57BL/6小鼠模型中進行非神經元齒狀回細胞型別的評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oshua D. Rieskamp等在發表於《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2年第6期的研究中,使用免疫組化方法來估計齒狀回中放射狀膠質樣神經幹細胞(RGL-NSCs)及其中間祖細胞(IPC)後代、神經母細胞/未成熟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星形細胞、小膠質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相對密度。該研究首次對這些來自多個主要譜系的細胞型別進行量化。量化分析顯示,GFAP+SOX2+星狀星形細胞是最多的,其次是CD31+內皮細胞、GFAP-SOX2+中間祖細胞、Olig2+少突膠質細胞、Iba1+小膠質細胞和GFAP+SOX2+放射狀膠質樣神經幹細胞。實驗未觀察到任何細胞群的密度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幹/祖細胞的密度與幾種已知透過其分泌組具有強大功能作用的細胞相似,表明神經幹/祖細胞具有足夠的丰度,以生物學上有意義的方式對齒狀回的分泌組做出貢獻。發現將有助於完善關於這些細胞型別對調節海馬功能的相對貢獻及其潛在治療用途的假設。
文章摘要:哺乳動物海馬的齒狀回(DG)亞區是成體神經幹細胞龕和終身神經發生的場所。透過確定成年出生後與產前/圍產期新生神經元數量可瞭解成年出生後新生神經元突觸整合在海馬迴路功能中的作用。實驗應用免疫組化方法估計神經幹/祖細胞和其他主要的膠質和內皮細胞的密度,這些細胞在成年小鼠的DG中是潛在的分泌性細胞。量化分析顯示,GFAP+SOX2+星狀星形細胞是最多的,其次是CD31+內皮細胞、GFAP-SOX2+中間祖細胞、Olig2+少突膠質細胞、Iba1+小膠質細胞和GFAP+SOX2+放射狀膠質樣神經幹細胞。實驗未觀察到任何細胞群的密度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幹/祖細胞的密度與幾種已知透過其分泌組具有強大功能作用的細胞相似。這些發現將有助於理解這些細胞型別在調節海馬功能中的貢獻。
文章來源:Rieskamp JD, Sarchet P, Smith BM, Kirby ED (2022) Estimation of the density of neural, glial, and endothelial lineage cells in the adult mouse dentate gyrus. Neural Regen Res 17(6):1286-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