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對地震產生原因都不瞭解,也沒有出現合理的解釋,或者是理解地震的方向上出現了錯誤,導致無法提前預測地震,使得地震對於人類的生命和建設破壞上一直都非常嚴重,讓人類對地震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
汶川地震後這些年我一直都在思考地震這個問題,也收集一些有限的資料進行了整合和推理。在此發表一下個人對於地震產生原因和預測方法的一些全新的觀點。
有些人說地震是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然而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地震,並不是只存在於板塊之間,而且板塊之間的地面也是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根本就沒有再拉開和碰撞的條件,而且地震也只是發生在某個點的位置上,並不是發生在板塊之間的一條線上。更多的地震更是發生在一兩百公里以上的岩漿之中,最深的地震更是達到了七百五十公里遠遠超出地殼的範圍,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在地殼的範圍之內,如何能以斷層和板塊碰撞來解釋深層地震???所以我認為板塊碰撞和斷層引起的地震是最不合理的解釋。紋川地震也不是發生在板塊之間,但是亞洲板塊整個板塊都有震感,而相鄰的其他板塊並沒有發生地震。也就是說明了整個板塊的震動是受到某種力量撞擊在紋川而形成,而不是板塊碰撞形成的。
透過世界地圖可以看到陸地的海岸線自南向北多數都是程S形狀,更奇怪的是周邊小海島的分佈也都是S形狀的。有些人因為看到這些情況就說是大陸會漂移,因為S和S之間有一個無縫銜接,所以把這現象寫成大陸漂移說得到很多人認同。
大陸會漂移這說法我也認同,但我並不認為現在的大陸是一整塊大陸漂移形成的,大陸沒有力的作用又如何漂移呢?厚達十多公里的緊密岩石結構又如何能夠漂移???所以導致大陸的海岸線都被拉扯成S形狀的原因只能是來自地下岩漿的力量。也就是說世界各地的海岸線之所以是S形狀的,是因為地下的岩漿無時無刻都在程S形流動而慢慢造成的。地下岩漿的流動造成了世界各地的海岸線和島嶼分佈都很相似,在地下岩漿的拉扯之下各個大陸的海岸線都是S形狀的。這才導致了許多人誤認為各個大陸是一整塊大陸分裂出來的。地殼的岩層是緊密連線在一起的,所以地殼產生遠端的漂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就如同一個汽球一樣,可以拉扯變形但不會大的移動。地殼也一樣可以在地下岩漿的拉扯之下產生分裂、斷層、下沉和抬升等等的情況,但兩個地點決不會出現大距離的移動,只可能出現小距離的位移。地殼一些地方在不斷上升,同時也有部分地方在不斷下沉。幾千米深的海底以後可能是幾千米高的高山,同時幾千米高的高山以後也可能變成幾千米深的深海。也就是說大陸不是永恆的,沒等到它漂移就可能沉入海底了,甚至沉入岩漿之中了,一片大陸又怎麼可能經歷上億年漂移到另一個地方呢?既然我們可以在珠穆朗瑪峰找到遠古海洋生物的化石,就已經說明了陸地不是永恆的,又如何可能經歷長期漂移呢?我們的生命雖然有限,但就這幾十年來世界許多地的上升與下沉的速度來看,都遠遠高於大陸的漂移速度,更重要的是我的陸地只需要下沉十幾公里就會完全被岩漿吞沒,更加說明了陸地不可能經過上萬公里的漂移。所以大陸嚴格來說只是存在上升和下沉,不存在遠端漂移的可能性。所以地殼在岩漿流動的帶動下是一個不斷上升和下沉的迴圈過程,陸地並不是永恆的。
地下岩漿的流動不止拉扯著地殼大陸的變化,也讓地殼不停地在上升和下沉之中迴圈。它也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
岩漿的流動會形成壓力差,導致個別地方壓力不穩定,少數岩漿有時被擠出地面從而形成了火山。但這隻能出現很小的地震,並不能形成比較大的地震和比較大的火山噴發。所以下面我來說說地震的真正原因。
我們知道水裡經常有懸浮物,那麼岩漿之中為什麼就不能有懸浮物呢?我們知道地殼的厚度平均只有十七公里,而其他1.28萬公里都是岩漿。這樣的比例來看,地殼相對於岩漿來說幾乎等於零,是一比七百五十。如此巨大的岩漿之中存在懸浮物的可能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絕大多數都是岩漿之中的懸浮物造成的。
我把岩漿之中的這些懸浮岩石稱為不熔岩。一,不熔岩可能是一種我們還未認知的元素。二,不熔岩可能是長期高溫環境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耐高溫混合物組成或者耐高溫化合物。三,不熔岩可能是一種單一元素,只是在長期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固體結構形態,比如像金剛石這種單一元素相同或者是相似的特殊結構,只是這種耐高溫的穩定結構形態的元素還沒有被人發現而已。
我個人的觀點第一種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和第三種的可能性都比較大。這些不熔岩無時無刻懸浮於岩漿之中隨著岩漿流動而運動著。
不熔岩的質量大小不一,許多不熔岩的質量達到了億億噸的單位以上,小的可以如小山,大的直徑有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上都可能存在的。它們隨著岩漿流動而程S形執行。當不熔岩在運動過程中與地殼發生碰撞或者摩擦的時候就會引發地震或者是較大的火山爆發,並且加速推動地殼產生斷層和拉伸形成各種S形的海岸線和海島。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說明大多數地震是不熔岩撞擊造成的:
一,我們知道地震的震波主要分為縱波,橫波和混合波三種,這些特點也完全付合物體受到撞擊後所產生的震動規律。地震中心上下震動,周邊橫縱混合震動,外圍橫波主要是左右震動。所以地震正中心的破壞程度往往沒有周邊混合波地區破壞程度嚴重。也就是說地震符合不熔岩撞擊而引發的自然震動現象。
二,我們都知道地震時都有很大的地音,就像在我們的腳下發生爆炸,就如雷嗚一樣的聲音。這些聲音也付合不明物體撞擊地殼所引發出來的聲音現象,傳遞到我們的腳下就好像是腳底下的地裡發生大爆炸一樣。
三,有些大地震之前會出現井水混濁乾枯地下水位變化等現象,動物聽到高頻聲波而出現異常行為的現象,這些現象也付合了不熔岩撞擊地殼的特點。當不熔岩流動的過程中靠近了地殼,就會對地殼產生壓力。因為一個直徑幾十公里的不熔岩在靠近地殼時所產生的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地下岩層受到岩漿擠壓,勢必會引起水位變化地下水亂流,從而出現混濁水位和水位變化等等現象,地殼岩層受到壓迫出現錯位和摩擦而產生各種高頻聲波,讓各種動物感到不安。摩擦所產生的大面積靜電也會對雲層產生作用,甚至產生極光現象。種種現象也都付合不熔岩撞擊引發地震的這種自然現象。
四,我們知道地震不只存在於地殼,有些深層地震的深度達到了上百公里甚至七百公里的岩漿之中。雖然我們在地面沒什麼感覺,但它確實是存在的。我們用什麼來解釋這種地震呢?唯有不熔岩與不熔岩之間在流動過程中產生了碰撞或者摩擦才能解釋得了岩漿之中的地震現象。岩漿之中的深層地震付合了不熔岩相互碰撞引起地震的自然現象。
五,地震的餘震軌跡也可以解釋不熔岩撞擊地殼引起的地震。我們去觀察紋川地震的示意圖可以發現,從紋川起點到餘震結束,地震的餘震帶是程一條直線斜斜劃過紋川的。也就是說不熔岩撞擊地殼引起地震後會繼續向前衝過去,就像物體的碰撞。不熔岩的一個角撞擊地殼後會發生輕微的反彈力,讓不熔岩的方向和力量出現輕微的改變。所以第二次撞擊的地點向前移,力量也小了很多。到第三次第四次……直到不熔岩徹底離開地殼。當然這個過程中,不熔岩碰撞地殼後速度會慢下來,後面的不熔岩就容易出現追尾的現象,也有可能出現各種小余震。若是後面有更大的不熔岩來追尾就可能出現更大的地震。還有一個是地下岩層在受到不熔岩撞擊後產生一定的拱起,在不熔岩離開後拱起點會還原,這個過程中地下岩層會出現斷裂磞塌等現象,也會產生一定的小余震。這些都付合不熔岩撞擊地殼引起地震的特點。
六,海嘯。地震如果只是震動是很難引起海嘯的。只有地殼整體被抬起或者拉低時才會讓水位發生變化才可能引起海嘯。也就是說只有地殼受到撞擊的情況下才可能突然出現地殼拱起或下沉的情況,從而抬升海水引發了海嘯。若是緩慢的拱起或下沉也是不可能出現海嘯的。海底的地殼相對來說比較薄,受到不熔岩撞擊後更容易出現拱起,震央突然抬升海水從而引發海嘯。
七,初一十五更容易發生大地震。比如唐山大地震,玉樹地震等等。月亮的牽引作用不止引起了潮起潮落,對於地下的岩漿同樣起到相同的作用。若是當時剛好有不熔岩在向地殼靠近的話,本來可能是擦身而過的情況就可能引變成一次碰撞,本來輕輕的碰撞完全可能引變成一次大的撞擊性地震。所以初一十五發生地震的機率相對比較大一些。
八,從我國的地殼情況來看,我國的地殼是東薄西厚的情況。而在我國所發生的地震深度也是程東淺西深的情況,從6公里到幾十公里深。由此可見,地震所發生的地點就是在地殼與岩漿之間。也就是說岩漿之中的力量對地殼的某個點突然產生了力的作用才導致了地震。從這一情況來看,也可以說明地震是因為不熔岩撞擊地殼造成的。當然撞擊性的地震處於地殼深層,岩層結構複雜,有可能出現隔山打牛的現象,導致我們對於震源深度的測量出現誤差的情況。如果不熔岩是垂直撞擊地殼加上岩層被撞後斷裂情況比較嚴重的話,會使岩層斷裂延伸到地表,就會讓我們誤認為地震震源為零公里。但是這樣的情況畢竟非常少,也不會影響不熔岩撞擊地殼的自然現象。
九,地震帶可以解釋不熔岩撞擊形成地震。我們去觀察我國家的地震帶分佈情況就可以發現,我國的地震帶分佈情況與地面上的山脈分佈情況非常相似,有許多都是重疊在一起的。因此讓我想到了一個情況:地面上有山脈,那麼地殼與岩漿交接處肯定也存在著大小不一的山脈。只不過這些山脈面向的是地心而已。也就是說是這些地下山脈造成了我們所認知的地震帶。我們可以想象,若是不熔岩經過地殼附近時剛好受到這些山脈阻擋會發生什麼事呢?顯然,突入岩漿的這些山脈發生與不熔岩碰撞的機率要遠遠高於其他地方,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地震帶。當然地殼面向地心的山脈受到岩漿的長期作用,它們的高度肯定要比地面上的山脈低很多,但並不影響它們阻擋不熔岩的流動從而引起了更多的地震事實。
以上種種現象都付合了不熔岩撞擊地殼引起了地震的自然規律。所以在預測地震上我們就可以從這一點出發來實現對地震的及時預測,以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
岩漿之中我們看不到具體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透過其他手段來獲取是否有不熔岩在向地殼靠近,從而提前預測地震。假設我們能夠在岩漿之中安裝一個壓力或者流速監控器,那麼有不熔岩靠近時,岩漿受到擠壓時壓力和流速就會就增加,我們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可惜的是這個設想目前的科技根本就做不到。根據世界地震的情況來看,地殼的厚度多數在六公里以上,有的達到了幾十公里,這些都不是人能夠到達的深度。只能留給以後科技的進步來解決,才可能做到百分百預測地震。
目前我們雖然無法在岩漿之中安裝監控儀器,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退而求次,在地下各個地下水層之中安裝監控儀器。因為巨大的不熔岩在撞擊地殼前會擠壓岩漿對地殼產生壓力。在岩層比較鬆軟的地方,首先出現變化的肯定是地下水層。比如唐山地區,這些曾經出現過地震前期地下水層變化的地方,也說明了這些地方的地下岩層肯定是比較鬆軟的,受到岩漿前期擠壓之下,地下水壓肯定會首先做出反應。所以在地下岩層比較鬆軟的地方監控地下水的情況,就可以間接監測到不熔岩是否在向地殼靠近。當然這隻能對於大地震的預測,小的地震預測準確率應該不夠。因為小的不熔岩對於地殼的壓力不夠的話,地下水的壓力變化也就較小,從而讓我們不好發現。監測地下水變化有一定的侷限性。若是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地下水監控站,並且進行聯網收集地下水變化的資訊和經驗,相信在未來對於大地震的預測和提前半小時以上發出警報的準確率應該可以達到七成以上。
部分地下岩層比較堅硬的地區,地下水受到擠壓變化的情況也可能出現不明顯的現象,從而導致無法提前監測到地下不熔岩是否在向地殼靠近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透過其他手段來實現預測。
不熔岩靠近地殼前會擠壓岩漿,讓岩漿的流速變快,岩漿與地殼的摩擦變化足以產生各種電流,靜電,電位差和高頻聲音等等。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各種電流感應器或者是透過高頻聲音監測來捕捉不熔岩的方向是否是撞向地殼,從而提前預測到地震。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透過收集地震的震中和餘震震中的方向、力量,距離和時間,從而推算出地下岩漿的流速,掌握該不熔岩質量以及動向和執行軌跡,從而推算出它下次可能撞擊地殼的位置,就可以更好地提前預測地震,更加準確地預測到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若能掌握所有的地震資訊,就可以記錄下地下許多不熔岩的執行軌跡,對它們進行編號,從而透過軟體就可以來推算地球各地的地震。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就可以完全掌握地下不熔岩的情況,讓未來的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看到地下不熔岩的模擬運動軌跡,對於地震不再是恐懼,而是成竹在胸。
以上純屬個人論文,與其他單位和個人無關,希望有識之士可以肯定,早日解決地震預測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