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史料都有類似這樣的表述,“九一八事變後幾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地全部退入關內”。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解決下面三個方面問題:
(1)九一八事變時,的東北邊防軍究竟有多少人?
關於東北邊防軍的人數問題。張學良的東北邊防軍是在張作霖奉系軍閥部隊基礎上整編而成的。北伐戰爭時一般認定奉軍是35萬人。1928年6月張作霖死後,7月張學良就任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和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隨後東北軍採取收縮軍事、整軍訓練的方針,撤銷了原來的軍團、軍與師的建制,最高編制改為旅級。張學良於1931年5月1日將原東北軍部隊按國民革命軍序列和東北軍地方特點改組,各部編制如下:
1931年5月東北軍編入國民政府軍序列及主官表
◆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步兵旅
番號 |
主官 |
駐地 |
轄團 |
獨立第7旅旅長 |
王以哲 |
瀋陽 |
轄第619、620、621團 |
獨立第8旅旅長 |
丁喜春 |
打虎山 |
轄第622、623、624團 |
獨立第9旅旅長 |
何柱國 |
山海關 |
轄第625、626、627團 |
獨立第10旅旅長 |
劉翼飛 |
興城 |
轄第628、629、630團 |
獨立第11旅旅長 |
董英斌 |
前所 |
轄第631、632、633團 |
獨立第12旅旅長 |
張廷樞 |
錦州 |
轄第634、635、636團 |
獨立第13旅旅長 |
李振唐 |
昌黎 |
轄第637、638、639團 |
獨立第14旅旅長 |
陳貫群 |
山海關 |
轄第640、641、642團 |
獨立第15旅旅長 |
姚東藩 |
高橋 |
轄第643、644團 |
獨立第16旅旅長 |
繆澄流 |
新立屯 |
轄第645、646、647團 |
獨立第17旅旅長 |
黃師嶽 |
昌圖 |
轄第648、649、650團 |
獨立第18旅旅長 |
杜繼武 |
大淩河 |
轄第651、652、653團 |
獨立第19旅旅長 |
孫德荃 |
盤山 |
轄第654、655團 |
獨立第20旅旅長 |
常經武 |
洮南 |
轄第656、657、658團 |
獨立第21旅旅長 |
趙芷香 |
寧安 |
轄第659、660團、騎兵第21團 |
獨立第22旅旅長 |
蘇德臣 |
雙城 |
轄第661、662、663團 |
獨立第23旅旅長 |
李桂林 |
長春 |
轄第664、665、666團 |
獨立第24旅旅長 |
李杜 |
依蘭 |
轄第667、668、699團 |
獨立第25旅旅長 |
張作舟 |
永吉 |
轄第670、671、672團 |
獨立第26旅旅長 |
邢佔清 |
哈爾濱 |
轄第673、674、675團 |
獨立第27旅旅長 |
吉興 |
延吉 |
轄第676、677、678團 |
獨立第28旅旅長 |
丁超 |
長春 |
轄第679、680、681團 |
獨立第29旅旅長 |
王永盛 |
龍江 |
轄第683、684、685團 |
獨立第30旅旅長 |
於兆麟 |
八面城 |
轄第686、687、688團 |
獨立第31旅旅長 |
富春 |
圍場 |
轄第689、690團 |
第36師師長 |
湯玉麟(兼) |
||
第106旅旅長 |
張從雲 |
水源 |
轄第211、212團 |
第107旅旅長 |
董福亭 |
凌源 |
轄第213、214團 |
第108旅旅長 |
劉延春 |
隆化 |
轄第215、216團 |
吉林自衛團(即第682團)團長 |
馮佔海 |
永吉 |
◆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騎兵旅
番號 |
主官 |
駐地 |
轄團 |
獨立騎兵第3旅旅長 |
張樹森 |
哈爾套街 |
轄騎兵第39、40、41團 |
獨立騎兵第4旅旅長 |
郭希鵬 |
通遼 |
轄騎兵第42、43、44團 |
獨立騎兵第5旅旅長 |
李福和 |
撫寧 |
轄騎兵第45、46團 |
獨立騎兵第6旅旅長 |
白風翔 |
榆關 |
轄騎兵第47、48團 |
獨立騎兵第7旅旅長 |
常堯臣 |
未知 |
轄騎兵第49、50、51團 |
獨立騎兵第8旅旅長 |
程志遠 |
滿洲里 |
轄騎兵第52、53、54團 |
陸軍騎兵第1師師長 |
張誠德 |
未知 |
轄第1、2團 |
黑龍江騎兵獨立團團長 |
吳松村 |
克山 |
即騎兵第55團 |
◆國民革命軍獨立炮兵旅
番號 |
主官 |
駐地 |
轄團 |
獨立炮兵第6旅旅長 |
王和華 |
北鎮、錦縣 |
轄炮兵第11、12、13團 |
獨立炮兵第7旅旅長 |
喬方 |
山海關、北鎮 |
轄炮兵第14、15、16團 |
獨立炮兵第8旅旅長 |
劉翰東 |
錦縣 |
轄炮兵第17、18團 |
獨立炮兵第19團團長 |
穆純昌 |
長春 |
|
獨立炮兵第20團團長 |
樸炳珊 |
泰安 |
◆國民革命軍陸軍工兵團
番號 |
主官 |
駐地 |
工兵第11團團長 |
杜維綱 |
義縣 |
工兵第11營營長 |
佟榮甫 |
永吉 |
工兵第12營營長 |
劉潤川 |
龍江 |
◆其他
番號 |
主官 |
駐地 |
轄團 |
輜重幹部教導隊隊長 |
牛元峰 |
新民 |
|
戰車隊(坦克營)隊長 |
李振遠 |
未知 |
|
鐵甲車隊隊長 |
曹曜章 |
溝幫子 |
|
通訊大隊隊長 |
李振 |
溝幫子 |
|
交通旅旅長 |
蔣斌 |
||
探照燈隊隊長 |
金忠山 |
||
衛隊統帶部統帶 |
劉多荃 |
||
參謀長 |
王秉鉞 |
||
衛戍隊隊長 |
譚海 |
||
步兵總隊隊長 |
戴聯璽 |
||
東北憲兵司令部司令 |
陳興亞 |
瀋陽 |
|
副司令 |
邵文凱 |
北平 |
|
副司令 |
李潤 |
山西 |
|
第1大隊隊長 |
楊洪基 |
瀋陽 |
|
第2大隊隊長 |
祝恩海 |
瀋陽 |
|
第3大隊隊長 |
劉景泉 |
山海關 |
|
第4大隊隊長 |
付常瑞 |
瀋陽 |
|
第5大隊隊長 |
張江清 |
永吉 |
|
第6大隊隊長 |
魏福海 |
龍江 |
|
興安屯墾公署 |
|||
督辦公署督辦 |
鄒作華 |
洮安 |
|
屯墾軍統帶部統帶 |
苑崇谷 |
||
省防軍 |
|||
黑龍江陸軍第1旅旅長 |
張殿九 |
扎蘭屯 |
轄第2、3、6團 |
黑龍江陸軍第2旅旅長 |
蘇炳文 |
海拉爾 |
轄第1、4團 |
黑龍江陸軍第3旅旅長 |
馬占山 |
黑河 |
轄第5團、騎兵團 |
衛隊團團長 |
徐寶珍 |
龍江 |
|
熱河騎兵第9旅旅長 |
崔興武 |
開魯 |
轄第56、57、58團 |
熱河騎兵第10旅旅長 |
石文華 |
赤峰 |
轄第59、60、61團 |
海 軍 |
|||
東北海軍司令部司令 |
張學良(兼) |
||
副司令 |
沈鴻烈 |
青島 |
|
東北海軍第1艦隊隊長 |
凌霄 |
||
東北海軍第2艦隊隊長 |
袁喬方 |
||
江防艦隊隊長 |
謝剛哲 |
||
空 軍 |
|||
東北航空司令部司令 |
張學良(兼) |
||
副司令 |
張煥相(代) |
||
副司令 |
徐世英 |
駐瀋陽 |
|
鎮守使 |
|||
東邊鎮守使 |
於芷山 |
山城鎮 |
|
洮遼鎮守使 |
張海鵬 |
洮南 |
|
濱江鎮守使 |
丁超 |
哈爾濱 |
|
延吉鎮守使 |
吉興 |
延吉 |
|
綏寧鎮守使 |
趙芷香 |
寧安 |
|
吉長鎮守使 |
李桂林 |
長春 |
|
依蘭鎮守使 |
李杜 |
依蘭 |
|
黑河鎮守使 |
馬占山 |
黑河 |
|
哈滿警備司令 |
張殿九 |
扎蘭屯 |
|
呼倫貝爾警備司令 |
蘇炳文 |
海拉爾 |
|
臨綏駐軍司令部司令 |
于學忠 |
山海關 |
註釋:鎮守使為北洋政府時期臨時軍事官銜編制,設置於省內某一要地,職權與前清總兵類似,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割槽司令。
到1931年5月,東北邊防軍計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6萬人。另有各省非正規武裝(警察、公安等)18萬人左右,如此東北軍總數約為44萬人。通常說的東北軍幾十萬人,指的就是這個數字。
(2)九一八事變時,駐紮在東北境內的邊防軍又有多少人?事變後執行不抵抗命令撤到關內的東北邊防軍到底多少?違抗命令在東北堅持抗戰的有多少?
關於九一八事變時,駐紮在東北境內的邊防軍的人數問題。1930年中原大戰,張學良在9月發出“巧電”(18日),親率新編的兩個軍共八個旅七萬軍隊入關,駐紮在平、津與河北。1931年6月,張學良為了平定石友三叛亂,又調東北邊防軍5個旅又兩個團,約5萬軍隊入關。至此入關的軍隊已達12萬人。這就說明九一八事變時,駐紮在東北境內的東北邊防軍只有14萬人左右(未計入非正規軍)。
那麼,九一八事變後,執行不抵抗命令,以完整建制、退入關內的東北邊防軍到底有多少人呢?有駐瀋陽北大營的王以哲的第七旅9700多人,原駐昌圖常經武的第二十旅1.1萬人,原駐通遼的張樹森的騎兵第三旅9700多人,原駐錦州的張廷樞的第十二旅9800多人,以及若干旅以下的部隊和警察大隊若干人,共計5萬人左右。當然在此之後到1933年春夏之間,還有一些東北軍隊為基礎的抗日義勇軍,也規模不等地先後退入關內,但是這已經不是執行不抵抗命令退入關內的部隊了。
所以東北軍執行不抵抗命令退於關內的共約5萬人。而留在東北境內9萬左右的東北邊防軍投敵的是少數,違抗命令的是多數。所以,說九一八事變後幾十萬東北軍不抵抗就完全退入關內,是與事實不相符的。
(3)九一八事變後東北邊防軍到底有沒有抵抗?
還有就是東北軍“一槍不放地”就退入關內的流行說法,也是不準確的。以執行不抵抗命令退入北大營的第七旅而論,事變前已經傳達了蔣介石、張學良不準抵抗的命令。日軍進攻北大營後,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又下達了“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的命令。
但是在旅參謀長趙鎮藩的指揮下,各團官兵為了國家的尊嚴,為了東北邊防軍的軍威,為了廣大官兵的生存,還是與日本侵略軍激戰了數小時。直到19日,全旅才且戰且退地退到瀋陽東山咀子。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1931年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馬占山領導了著名的“江橋抗戰,”。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
據日軍自供,在江橋戰鬥中,日軍死167人,傷600多人,偽軍死傷700多人。這是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軍遭到的第一次重創。
由上面所述,可以看出“九一八事變後幾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地完全退入關內”這種說法與事實是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