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鴉
談到貧鈾彈,軍事愛好者都不會陌生。在三十年前的海灣戰爭中,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核武器”像一個無往不利的起子,輕輕鬆鬆地撬開了薩達姆引以為傲的裝甲防線,當然也撬開了那一大票蘇制坦克的腦殼。它在軍事領域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同時,它的存在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國際法院曾就此發表諮詢意見,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將其列為“可能造成過分傷害或不必要痛苦的武器”,許多人更是一口咬定“貧鈾彈含有極強輻射,導致戰區人民深受其害。”不過,在談貧鈾彈之前,我們得從它的核心貧鈾開始說起。
被30mm貧鈾彈打成篩子的美軍靶車
貧鈾
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在核武器製造領域還是民用核電領域,放射性材料鈾都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不過,在提煉濃縮鈾時,往往會產生一些難以避免的廢料,而這些廢料中就包括了貧鈾。貧”鈾實際上就是裂變同位素含量更低的鈾材料,比天然鈾還要低:天然鈾同位素含量約在0.72%左右,而貧鈾可能只有0.3%不到。
為什麼是貧鈾彈
全世界那麼多可以製造穿甲彈的材料,為什麼美國人偏偏選上了貧鈾?原來,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獲悉蘇聯正在開發北約現有坦克炮彈難以擊穿的新型裝甲,而當時傳統穿甲彈已經難以滿足美國的需求,這迫使美國國防部尋求新的材料來製造穿甲彈。在經過了大量測試後,美國選定了貧鈾來製造穿甲彈。
首先,貧鈾的密度很高,不僅遠遠超過了傳統的鋼芯,甚至比鉛還要高1.67倍。而在反坦克穿甲彈設計上,彈丸密度越大,動能越強,向撞擊面積施加的衝擊力和破壞力就越大。貧鈾的密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比一般的鋼鐵更適合被製成穿甲彈。
高速攝影機拍攝的貧鈾穿甲彈發射
其次,貧鈾作為一種特殊的重金屬,有著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自銳性和易燃性。自銳性指的是它的臨界絕熱剪下應變率和臨界絕熱剪下應變值較低,容易發射絕熱剪下斷裂,簡單來說,就是貧鈾彈體在遭遇硬物撞擊時,會自行脫落並再次露出刃口,加強其對人員和車內裝置的毀傷能力。
而易燃性就更容易解釋了:在撞擊時,巨大的能量會使得它開始產生大量的熱量並迅速燃燒,這會導致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燃燒彈”——只不過,它燃燒的地點大都位於敵方坦克的乘員艙內。
有些人可能要問了,鎢的密度比貧鈾還大,同時硬度也比貧鈾高,鎢理論上應該比貧鈾更適合製成穿甲彈,可美國人為什麼還是大量使用了貧鈾彈?誠然,當今有許多鎢芯穿甲彈的效能非常優越,但伴隨著它的,還有極為昂貴的價格。要知道,鎢的開採成本、加工成本都不低,儲量也較為有限。
美國有大量廉價核廢料
相比之下,大量生產濃縮鈾的美國擁有超過50萬噸的貧鈾(大都是六氟化鈾)儲量,這意味著貧鈾的生產原材料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時,為了增加貧鈾的效能,美國軍方使用的貧鈾還是將貧鈾與鈦金屬組合而成的複合材料(鈦含量約佔3.5%),這增強了貧鈾的穿甲效能。
因此,綜合來看,貧鈾不一定是效能最優的穿甲彈製造材料,但對於美國來說,它確實是最有價效比的選擇。
實戰
事實證明,美國是最熱衷於在戰爭中使用貧鈾彈的國家,當然,還有緊跟美國老大哥步伐的英國人。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這兩國就發射了將近80萬發貧鈾炮彈。而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使用的貧鈾彈藥數量更是以千萬噸計。
當時,美國幾乎是“無貧鈾不歡”——美國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上用貧鈾穿甲彈,A-10“疣豬”攻擊機上那門GAU-8 30mm機炮用的是PGU-14/B貧鈾穿甲燃燒彈,海軍陸戰隊的AV-8B“鷂式”戰鬥機上那門GAU-12 25mm機炮用上了貧鈾彈,就連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和海軍的“密集陣”M61火神炮上,都用上了紅色彈頭的貧鈾燃燒彈。
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坦克
除了英美等北約國家外,蘇聯其實也有自己的貧鈾彈。在得知美國開發了貧鈾彈後,蘇聯也緊跟著開發了自己的貧鈾彈,並裝備了T-62、T-72等多型主戰坦克。不過,由於實戰機會有限,貧鈾彈還沒來得及在現代戰爭中大顯身手,蘇聯就垮了臺。
美軍密集陣系統使用的20mm貧鈾彈
輻射問題
貧鈾彈之所以飽受爭議,根本原因就是它的“輻射”屬性。一些媒體熱衷於製造聳動的新聞,甚至公開打出了“貧鈾彈讓士兵患上白血病”的標語。但貧鈾彈的輻射真的有那麼恐怖嗎?別忘了,貧鈾的同位素濃度甚至比天然鈾礦還要低,這意味著它的本底輻射根本高不到哪裡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湯姆·赫伊曾明確指出,在貧鈾衰敗期間釋放的α-、β-和γ-輻射中,α 和 β 輻射要更危險,因為它會在小範圍內釋放大量的能量。但是,這些輻射仍然需要進入人體的敏感細胞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破壞,而貧鈾那有限的同位素濃度,意味著它的輻射強度很難對人體產生傷害。
美軍A-10攻擊機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提供的實驗資料顯示,在距離一公斤貧鈾大約3英尺的地方站立整整一年,人體所受到的輻射也僅為1毫西弗左右,而在現在這個隨處充滿電離輻射的現代世界,一個人一年所受到的輻射大約在1-3毫西弗左右。可見,所謂的“貧鈾存在巨大輻射”根本就是以訛傳訛的無稽之談。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大衛·布倫納也指出,除了直接暴露在貧鈾附近,貧鈾也可能透過其他渠道進入人體,從而產生輻射。
然而,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提供服務的獨立實驗室AC-Laboratorium Spiez進行測試後證實,貧鈾彈爆炸後,只有17%左右的貧鈾顆粒能夠溶解,其中只有2%左右有可能透過消化系統或呼吸系統進入人體。但是,由於含量太低,這些“核材料顆粒”對人體產生輻射危害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至於使用貧鈾彈汙染環境的問題,那沒什麼擔心的必要了——芬蘭前環境部長兼環境署巴爾幹任務負責人佩卡·哈維斯托在一份宣告中指出,在世衛組織對科索沃戰場進行調查後,發現使用過貧鈾彈的戰場,只有β輻射略高於正常水平,對人體不會產生危害。
當然,貧鈾仍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它對環境產生的長期汙染仍然值得警惕。不過,當下對貧鈾彈的抨擊,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政治宣傳罷了。目前,美軍已經開始減少使用貧鈾彈,轉而使用價格更高但效能更好、更安全的鎢芯穿甲彈。在可見的未來,貧鈾應該會退出現代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