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的緣故,阻止了我邁出國門的腳步,我只能重新將目光投向國內,去尋覓之前疏漏的旅行之地,而浙江便成為我尋覓的重點,第一站便去了之前從未涉足過的慈溪,去那裡是為了一座有著“鶴皋風景賽姑蘇”之美譽的鳴鶴古鎮。
鳴鶴這座古鎮,在江浙眾多古鎮的盛名之下,正如《詩經•小雅•鶴鳴》的詩文一般: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成為繁華都市旁的一座沉靜淡泊的小鎮。
去古鎮的時候,正是深秋的一個陰雨天,天色青青,煙雨迷濛……
古鎮坐落於一片煙波浩渺的水面旁。
一座氣派的牌坊下便是沿著水邊通往古鎮的大道,大道邊,綠柳掩映之下,一溜黃牆之內便是始建於南朝梁代,已有1400餘年歷史的金仙寺。
古寺山門前的水岸邊棵棵垂楊拂水,盈盈清碧的湖水盡頭是一片煙雨迷離中的朦朧山影,近岸的湖水中更是整齊排列著七座有著高聳塔剎的石塔,神似西湖的“三潭印月”,剎那間就應和了晚清詩人姚燮所寫的“空水了無翳,天色浮之瑩。一碧曳山遠,薄嵐含漸暝”的詩句……
或許是陰雨的關係,或者是節假日的原因,來古鎮的遊人並不多,這讓見慣了江、浙眾多知名古鎮中人流如織的我一時間竟然有些不適應,不過,這樣無人打擾的古鎮倒是我最喜歡的,可以細細地品味這座千年古鎮上的味道。
走過村口的廣場,跨過小河上的廊橋,便一頭扎進了古鎮上的小巷之中……
小巷中把頭的建築一眼望去,便知昔時定屬豪宅,一溜六扇高大木門外加紅燈高掛,著實氣派,這座被稱為廿四間頭的清代老宅,因為樓屋內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而又被稱為廿四間走馬樓,可惜現在不對外開放,無法親眼見證這座規模宏大的南方四合院群。
廿四間頭旁是另一座清代豪宅,透過大門向內望去,三進的院落清晰可見,大院內的建築為五間開間,每一進那四圍的高牆盡顯深宅大院的氣派。這片建築的前身是家銀號,現如今在儲存和再現了昔時的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已經改建成了“銀號客棧”,想識其全貌唯有他日在此小住上一晚了。
銀號旁有一條小巷便被稱為“銀號弄”,青麻石板鋪地,巷子的一邊是銀號高大的院牆,另一邊則是一片低矮的普通民宅,不過,這條巷子卻是鳴鶴古鎮中最令我流連忘返之地。
這條巷子的最大亮點,則是巷子兩側建築上那一堵堵高聳的馬頭牆。
與同樣以馬頭牆為特色的徽派民居相比,浙東民居的馬頭牆則顯得更加硬朗和誇張,層疊堆砌的層次足有五層,據說財富越多,功名越高的家庭,其馬頭牆的層級也就越多,特別是家中有當官的人家房屋的馬頭牆通常都是五疊,故被稱為“五馬山牆”。
特別是窄巷之中,原本高大呆板的牆體,因為高處馬頭牆的存在而顯得錯落有致,原本那厚重而顯得死氣沉沉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便自然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
這條小巷中的主色調正是浙東民居最經典的黑、白、灰,特別是那因歲月侵蝕而盡顯斑駁的牆面上覆著厚厚的青泥,而牆頭之上則頑強生根著蔓草,這一切又令高冷的深宅大院的外表多了一份生氣……
一條小巷和它兩側的建築,在煙雨迷離的江南冬季,如幅層次豐富、充滿水墨渲染味道的中國畫一般,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在小巷中偶遇一隻通體雪白的貓咪,它長久地蹲在巷子的一頭,死死地盯著巷子的另一頭,一動不動……人都說,白貓通靈,幽深的巷子如同一條時空隧道,莫非它能望見隧道那頭的世界?
古鎮之中巷子多,弄堂多,行走其間如入迷宮;若是雨天,雨中的鳴鶴小巷和弄堂最是寧靜的,靜得能聽見自己行走其間的腳步聲在深巷裡的迴響……
三房弄,是國藥鉅子葉天霖的大宅,建於清康熙年間,弄內有承德堂,這個作爹的還給自己的六個兒子在鎮中各建了一套大房。
進入弄內的小巷極為狹窄,而且還呈現出九十度的直拐角,弄內的牆壁上鑲嵌著各種字型的“壽”字,號稱“壽字壁”。
沿著“壽字壁”走到盡頭,疑似無路,不想旁邊的小門中亮起了燈光,這才看清,室內兩屋之間竟然存在著堪堪容一人橫行的夾弄,此弄被主人稱作“天下第一弄”,且不說這弄堂能否稱為“天下第一”,這樣的夾弄在江南還是多見的。
三房弄的馬頭牆也是極為誇張的“五馬山牆”,房子的主人特意帶我去屋中的高處,順著其手指的方向,我才發現,這幢老宅的主屋脊上的砌磚上少見的都是磚雕的“壽”字,居中的則是一個大大的“喜”字。
地處水鄉的古鎮,鳴鶴自然也是少不了水和橋的。
古鎮的中街自然是古鎮中水鄉風景的精華:沿著中街一路往東,長而筆直的石板路,錯落整齊的老房子,就那麼靜靜地在河邊延展開來……河岸邊每隔一段,但有著通往水邊的臺階與埠頭,河面上每隔一段,便會有一座座石橋橫跨兩岸……於是這些精美的古橋樑和水岸邊的古民居、古商鋪一起繪就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畫卷。
在人跡稀少的街巷間行走,靜靜地感受鳴鶴古鎮的流水時光,體會一不留神便可穿越千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