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的6月7日、8日要比雙十一、雙十二來得更加重要,因為這是為數不多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之一,所以這個日子承載了無數家庭的期待與希望。
來自甘肅省定西市貧困縣的魏凱倫正是從高考大軍中脫穎而出,走出大山的同時實現了父輩和自己共同的夢想——成為一名中國軍人。
魏凱倫
01 人窮志不窮
1997年,通渭縣一處樸實的民房裡多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給簡陋的家帶去了無盡的溫暖,初為人母的廉紅霞和丈夫商量後,給男孩取名為“魏凱倫”。
凱倫的童年過得很是幸福,因為父母對他投入了無微不至的關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中又添了弟弟妹妹。
漸漸懂事的凱倫意識到自己應該主動幫助爸爸媽媽,讓他們少一點辛苦。
於是小小的凱倫就像電視劇裡和善溫柔的長兄一樣,盡心地照顧著弟弟妹妹。
通渭縣是貧困縣,直到2020年11月21日才正式被宣佈脫貧摘帽,而這年的凱倫已經大學畢業,不難想象他曾經歷的困難和坎坷。
大山裡的人向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貧瘠的土地未必能滿足大家的嚮往。
凱倫家就是一例,他有爺爺奶奶,兩個妹妹,一個弟弟,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人,凱倫的父親常年在新疆打工,家裡只有母親。
母親平日也不能閒著,她要堅持早起,翻過大山為花蘭寺學校的學生做早飯,然後再翻過大山回家餵養牲口,最後還要下田,因為家裡有二十畝田地。
除此之外,她還得照顧好老人和孩子,在凱倫的記憶裡,母親總是披星戴月,非常辛苦。
然而儘管工作繁忙,廉紅霞也沒有忘記教育子女的責任。
為了給孩子們樹立榜樣,她不僅堅持自力更生,而且積極參與當地事務,擔任了村婦聯主席,為大家排憂解難。
有了母親作為榜樣,凱倫在心疼的同時,想要走出大山的意願越發強烈,而對於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家庭來說,想要離開大山,唯一的方法只有讀書。
2004年,七歲的凱倫進入了第三鋪鄉花蘭寺學校,正式開啟了讀書生涯。
讀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學習條件簡陋。學校離家很遠,為了及時趕到學校上課,張凱倫天不亮就得起床,因為地勢崎嶇,天色又暗,有時還會摔倒。
遇見惡劣天氣時,手腳都似乎無處安放,每日僅是上下學的路途,就足以磨鍊人的心志。
二是讀書環境不佳。當地的孩子為了早早支撐家庭,基本很小的時候就輟學,要麼在家幫著母親做農活,要麼就隨著父親外出打工。
由於學習的辛苦,張凱倫一度想要放棄,可是母親卻總是不停提醒他走出大山的夢想。
不像有的父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廉紅霞和丈夫十分珍惜長子的讀書機會。
他們送給了兒子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儘管有的路段只能下車推行,卻也能節約一些時間。
在父母的鼓勵下,張凱倫咬牙堅持學習,幸好凱倫天生是個“讀書種子”,對知識有很強的接受能力,考試時總能名列前茅。
孩子的優異成績無疑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看見滿是紅勾的試卷,廉紅霞像是吃了定心丸,更加相信自家兒子的潛力,也更加支援他讀書。
張凱倫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刻苦地度過了九年義務教育時期,順利地考上了當地的重點中學——渭源一中。
高中正是少年的青春期,然而張凱倫卻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他抵抗住了玩耍的誘惑,只埋頭苦讀,比之前還要刻苦。
他對自己非常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英語單詞,除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要完成定額的自主練習。
如果沒有弄明白當天的錯題,那麼就不能睡覺,同學們因此戲稱他是“拼命三郎”。
張凱倫聽到這個名號,只是付之一笑。只有他自己才清楚,這“拼命”背後所承載的重量——那是從祖輩到父輩的期許,是整個家庭的希冀。
他要像母親一樣,為這個家作出榜樣,從而激勵自己的弟妹,讓他們也能頑強奮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溫暖的港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的勤勉學習終於讓張凱倫在2016年的高考一飛沖天,他拿到了620的高分。
全家人知道這個成績時,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爺爺在接受採訪時說:“真沒想到孫子能考這麼好,沒有枉費這個孩子努力了這麼多年。”
因為父親曾是軍人,凱倫一直想要進入軍校學習,他認為在軍隊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而且在軍校的生活費和學費幾乎為零,可以不給家庭增添負擔。
所以填報志願時他鄭重地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一所中國最好的軍校。
志願填報結束,距離正式錄取還有一段時間,張凱倫決定去打臨時工,以緩解家裡的經濟壓力。
工地搬磚遠比他想象的還要累,為了每天幾十塊的工錢,他得工作十多個小時,烈日炎炎常照得人睜不開眼睛,汗水像泉眼似的,嘩嘩向外淌。
可是他從頭到尾沒有喊過一聲苦,因為他知道他正在做什麼。
他正在成為一棵能夠遮風蔽雨的大樹。
一個月後,張凱倫收到了國防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連手都來不及洗,拿著通知書就跑回了家門,興奮地向家人展示。
古有愚公移山的堅持,如今有寒門學子翻山越嶺的堅韌,不為其他,只為了腳下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只為了遠方觸手可及的星辰大海。
人總是應當有些夢想的,如果沒有奮鬥的目標,日子難免會變得平庸乏味,正如同毛主席《奮鬥自勉》中所說的:“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02 新的征程,新的挑戰
金秋九月,在家人的祝福中,張凱倫收拾行囊,踏上了新的路途。
離開之前,他對著父母行了一個軍禮,激動地朝著大山喊道:“山!山!我走出去了!”
他張凱倫,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去了!
這是張凱倫第一次離開甘肅省,沿途的一切都令他感到陌生又新奇,本來還打算給自己一個適應期,然而一進學校,他就面臨著高強度的訓練和快節奏的生活。
國防科技大學是重點綜合性軍事院校,它的錄取難度不亞於北大清華,對學生有很高的綜合要求,尤其是與作戰有關的指揮專業。
張凱倫原本想著自己來自大山,一向很能吃苦,沒想到在大學裡他竟然連“苦”都不是最能吃的。
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大測小測不斷。
有一次是三公里徒步測試,他竟然花費了15分鐘才到達目的地,而13分鐘20秒才算及格,如果想要達到優秀,就要跑進12分鐘以內。
一次又一次地失敗逐漸讓張凱倫變得有些灰心,他開始質疑自己。
幸好父親在通話時及時發現他的狀況,以一個老軍人的身份鼓勵他,安慰他,讓他學著先把小事做好,比如先把被子疊好,把鞋帶繫好,別人能夠做好的事情,他也一樣能夠做好。
“要想成為合格的軍人,就要努力奔跑。”父親的告誡迴盪在張凱倫耳邊,給予了他莫大的信心。
他意識到自己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住,更不能被挫敗的心情打敗,他拿出了高中讀書時的勁頭,每天夙興夜寐,堅持在訓練場加練體能,在圖書館溫習功課,有時候疑問太多,甚至會學到後半夜。
功不唐捐,積少成多。
透過時間的積累,張凱倫的體能素質和文化成績都有了質的飛躍。
嶄露頭角的他慢慢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經常受到首長的表揚,同學們也紛紛將他作為榜樣,常以欽佩的目光看著他。
2020年6月,經過四年的摸爬滾打,23歲的張凱倫已經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軍官,他以綜合測試第二名的成績畢業,獲得“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號。
這個成績得來不易,它證明大山出身的孩子不會比誰差,證明汗水不會背叛我們。
“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只要肯踏實苦幹,不務空名,少年人有無限的可能。
在畢業分配動員會上,張凱倫主動遞交了一份前往新疆戍邊的申請。
在申請書中他寫道:“選擇了軍人這個特殊的職業,就是選擇了犧牲奉獻。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能在最該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他立志要獻身國防,為祖國的邊防事業添磚加瓦。
申請書上的字跡清晰分明,很明顯經過了深思熟慮,張凱倫說,他從甘肅來,再到新疆去,不是無意義的人生輪迴,而是開啟了生命的新起點。
他不願意陷入安逸,而是選擇回到距離家鄉不遠的地方,以另一種姿態守護故土。
許多人在見識過花花世界後,常常就會忘記西北故鄉,因為花花世界裡似乎有更多的顏色,不像故鄉,只有單調的一片黃土。
可是張凱倫沒有,這個創造了620高分的大山男孩,這個成為“優秀畢業生”的合格軍官,在見識了世界的廣闊後,依然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能砥礪前行。
故鄉的色彩怎麼可能單調?那裡有生養自己的父母,有慈祥和善的祖父,有天真無邪的弟妹;有熟悉的花香,有美味的家常菜,有最圓的月亮。
畢業後的張凱倫被分配到南昌陸軍步兵學院,在那裡,他依然發光發熱,積極為祖國培養相關人才,同時沒有中斷自己的學習,每日依舊“充電”武裝自己的思想。
是金子總會發光,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貧困山區小男孩一步一步蛻變成傑出的軍官,張凱倫二十三年的人生經歷無疑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那個推著腳踏車、直面呼嘯寒風的男孩,那個忍受暴曬而流汗不止卻不願停止工作的少年,那個在訓練場一遍又一遍練習的青年,因為從小就見識了父母的辛苦,所以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
他憑藉頑強的毅力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終於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能夠為他的家庭抵擋風雨和嚴寒,能夠為他的祖國奉獻青春與力量。
參考文獻:
1.《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母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搬磚男孩”魏凱倫母親廉紅霞》澎湃新聞
2.《“搬磚男孩”主動申請赴疆:從通渭大山到新疆天山》國防科大微信公眾號
3.《了不起!曾經的“搬磚男孩”畢業當軍官,他還做了這個決定》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