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乃東南名園之冠,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弇山園並峙江南。
園為明時潘氏構建,蓋寓取悅親之意,蘊安泰、平安之義,故名"豫園"。園屢經兵燹,幾廢幾建,遂有今時之貌。
園分其四,西、東、中及內園諸景區。
入門系西景區,一堂雄峙,名"三穗堂",取"禾生三穗,乃豐收之徵兆"之吉言也。
有廳五間,甚宏敞,頗具規模。有匾二,其曰:"城市山林","靈臺經始"。其下有文,乃潘氏撰文之《豫園記》。
堂後有樓一楹,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樓分二層,下名"仰山堂",上名"卷雨樓"。其堂五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中懸"此地有祟山峻嶺"之匾,實乃眺大假山之遠貌,鑑池水之倒影絕佳處也。樓呈曲折貌,其名取之唐詩"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韻。
設若雨中登臨,煙霧迷濛,山光隱約,不啻人間仙境也。
下樓趨行,登大假山。奇峰攢峙,重巒疊嶂,磴道曲折,景隨步移。其上有二,其一在麓,名"挹秀亭",意為登此可挹景色之秀。其二在巔,名"望江亭",乃立此可視黃浦吳淞之遠,風帆雲樹,皆歷歷可數也。
信步至東,峭壁下有堂名"萃秀堂"。堂前峰巒林立,花木鬱翳。
大假山之側有復廊聯之,跨於池上。間設方亭,有匾曰:"漸入佳景"。下有湖石,似美女之腰,故名"美人腰"。系池水山色,有使人信步之意也。
廊口踞鐵獅一對,元代之物,鑄工精緻,酷肖矣。
堂東牆之外,有廳如船,謂之"船廳"。陸地築舫,亦屬罕見。
循溪而行,一榭跨水,傍山臨水,憑欄觀魚,恬然焉,名"魚樂榭"。
溪上一牆隔水,上有漏窗,下有半洞,水從口流去,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喟嘆矣。
榭側植紫藤一株,歲逾三百,龍枝虯幹,勃勃焉。
其東有復廊,中築方亭,有匾曰:"會心不遠"。其出自《世說新語》:"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有濠濮澗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之清語。
其東隔牆有二,有窗,可環顧樓臺山石之妙,其匠心獨到,臻化境矣。其南,有軒面山對水,蘊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之雅趣,故名"兩宜軒"。
出廊,一堂兀立,乃"點春堂"也。其名遠播,系發黨之亂之小刀會據此之故。堂有五間,畫棟雕樑,宏麗精緻,其門窗刻有戲曲人物,皆逼肖也。堂名乃取之東坡詞"翠花春妍"之妙旨。
其外小戲臺面之,鏤金錯彩,名"鳳舞鸞吟"。
臺東南假山峙立,其下有水自竇溢位,匯成小池,臺半架於中,幽雅之至。堂後有檻臨水,有匾曰:"飛飛躍躍",其書飄逸遒勁。
其南有堂一楹,面山背水,甚亮敞,夏涼冬溫,故取名"和煦堂"。堂後池畔山岩聳立,下有洞,水聲潺潺。上有方形小軒,名"學圃"。
有八角亭與學圃隔池相峙,亭中古井一,其欄系明制,故稱其"古井亭"。兩堂東側之山上有巖名"抱雲",水石環繞,洞璧幽奧。巖上小樓隱約,二層,上名"快樓",下名"延爽閣"。
登樓可晀園內全景。其閣畫棟垂簷,錯落有致。點春堂北擁藏寶樓,東攬靜宜軒、聽鸝亭,皆可一觀。至此,西處景地遍歷矣。
遊罷西景區,步入東景區,迎面有石玲瓏,俏然而立。此石高約丈許,剔透,頗有皺漏瘦透之美,其名"玉玲瓏",乃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誠為石中甲品也。
石旁有堂名"玉華",頗齊整雅緻。沿園之東圍牆,緩行,有廊臨曲池,即"秋玉水廊"。其間,有石玲瓏,其名"秋玉峰"。
池西及堂前後,清水瀠洄,怪石嵯峨,花木扶蘇,甚幽寂矣。循廊前趨,數十步至園中央,有樓居中,因登之可觀全園景物,故名之"會景樓"。
其西北,有軒臨池,夏時可憑欄賞荷,名之"九獅軒"。東景區復亦盡閱也。
循東景區溪流而行,入中景區,有樓一楹,兩面臨水,亦二層,其上襲"近水樓臺先得月"之餘緒,故名"得月樓"。
其築設精緻,樑棟描彩,修廊曲檻,亦幽寂焉。其前有匾曰:"皓月千里"。其下為"綺藻堂",以其"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之。簷下雕有百個迥異木體"壽"字,謂之"百壽圖"。
堂前天井方如壺,內有匾,曰:"人境壺天",頗有雅趣。左側之牆垣鐫磚刻"廣寒宮",亦精緻矣。
又趨行,西廊之間,一亭翼然,乃紀念黃道婆而建,名"織亭"。
於得月樓之北,臨溪石徑,循山脈迂迴,洞內有清泉,登樓可聞水聲依稀,陳從周題識"流雲"名之。其樓對面,則藏書樓。至此,中景區亦歷遍矣。
從中景區迴圈龍橋南行,入內園景區。
該區佈局緊湊,曲折幽深。行間,一屋崖立,雕樑畫棟,軒昂宏敞,其闊五間,深三間,廳前石獅雄踞,內有"靜觀","靈詔山寺"之匾,竊以為乃取"靜觀萬物皆自得","歷觀流水靜觀山"之義理也。故名"靜觀大廳"。
其對面,異峰聳立,層疊多姿,如三官獻壽,九獅盤球,蝙蝠飛舞等之類矣。廳前植一白皮松,丈尋高,冠幅華蓋,已有二百餘歲矣。
其西南,有樓名"觀濤",蓋其高十餘丈也。其正面,有兩樓東西相聯,為串樓形,其一名"還雲樓",其二名"建清樓"。"還雲"之意,含"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興焉。
觀濤樓西之山石上,立雙層亭閣,置石桌、石凳,因林木翠挹,亭內有匾曰:"靈木披芳",故名"聳翠亭"。其上有亭名"船廳",亦可一賞也。
靜觀大廳東南,有池,內砌湖石,兩壁隙間匿四石雕龍首,水中倒影亦四首,其池狀若龍首,故謂之"九龍池"。
再南趨,行廊廡簷下,忽開朗焉,一廣場映入,盡頭為古戲臺。
其構制宏麗,簷上飾有諸般木雕,極盡瑰麗奇巧之事。廣場兩側有桌椅若干,供看戲之用。
至此,豫園亦已閱畢。距上次遊園,已逾三十載矣。
今日曆此,實欣慰於城市中亦有山林之趣,塵障為之一空也。復又作文記之,以無聊之文字,遣有涯之人生矣。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