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21日電 題:LPR下調或只是開始
作者 趙偉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楊飛 國金證券宏觀高階分析師
12月20日,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5年期LPR不變。需求收縮下,下調LPR以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是激發實體需求的重要途徑,關鍵在於降低銀行融資成本。
銀行是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框架的核心載體,有效需求不足下,如何引導銀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很大程度影響“穩增長”的“成色”。銀行透過貸款等資產擴張方式創造存款,是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連線貨幣和信用、金融和實體的關鍵環節。經濟有效需求不足下,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是激發實體需求的重要途徑。價格調控框架下,央行可以透過下調政策利率,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銀行降低對實體貸款成本,進而激發實體融資需求,帶動經濟修復。
經濟有效需求不足下,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是激發實體需求的重要途徑。價格調控框架下,央行可以透過下調政策利率,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銀行降低對實體貸款成本,進而激發實體融資需求,帶動經濟修復。近期,央行在多個場合強調,要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為激發實體需求,降哪個利率,對銀行、實體等的影響大為不同。在當前央行政策利率體系下,影響實體融資成本的關鍵在於LPR,央行可以透過降低MLF(中期借貸便利),或引導LPR報價降低等,間接影響實體融資成本;對銀行而言,負債成本不變下,銀行主動下調LPR報價的動力偏弱,需更多激勵和引導措施。
銀行資產負債約束增強、收益下降等,約束了銀行支援實體的能力和意願。隨著銀行貸款增長持續高於存款增長,銀行存貸比持續抬升,意味著存款對銀行貸款能力的約束在增強。同時,銀行的資產與負債存在一定錯配,有些銀行缺資產、有些銀行缺負債。
資產收益下降、質量惡化及抵押品價值下降等,進一步影響銀行放貸行為。存款成本穩定、貸款利率下降下,銀行盈利能力明顯下降,淨息差持續壓縮、處於歷史低位。同時,資產質量惡化的潛在風險趨於上升,與貸款資產較為集中的一些領域,房地產、城投平臺等債務風險上升有關。
在銀行能力客觀約束下,非市場化的政策驅動,對銀行放貸行為邊際影響或趨於減弱。近年來,當局透過多種方式,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扶貧等領域的金融服務支援。但疫情反覆、供給衝擊等,對微觀個體的“傷害”,導致相關資產質量下降、融資需求放緩,疊加銀行放貸能力、意願等約束,單純非市場化的金融服務實體要求,對融資的驅動作用或逐步減弱。
降成本激發實體需求,關鍵在於降低銀行融資成本,政策性銀行亦可作補充。存款利率“壓艙石”下,降低銀行融資成本,主要透過引導銀行市場化融資、同業負債成本的下降。一方面,可以緩解不同銀行資產、負債錯配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增強銀行降低貸款利率的動能。為銀行補充資本金等提供更多支援和便利,也有助於擴大銀行放貸能力。
除商業銀行外,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可作為支援實體融資需求的重要補充。國開行、農發行和進出口行,可較好執行一些重大政策,或是未來金融“穩增長”的重要助力。(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