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8月6日,陳毅在對黨中央提交了一份特殊的電報:“我認為,我們黨在二十多年裡出現的傑出軍事人才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劉、林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
電報中,彭指的是彭德懷,劉指的是劉伯承,林指的是林彪,算上粟裕和陳賡,剛好五個人。
陳毅在發這份電報時時任華東野戰軍總司令,他的資歷很老,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等早期起義都參加過,也與諸多優秀將領共事過,可見,陳毅是有資格評論我黨傑出人才的,那麼,他為什麼會認為這五個人是最傑出的軍事家呢?
先來看看這份電報發出的背景。
1947年的時候陳毅在華東野戰軍裡任總司令,粟裕是華東野戰軍裡的副司令,名義上來講,是陳毅指揮粟裕,但實際上黨中央的命令是在“陳毅領導下粟裕指揮”,也就是說,華東野戰軍實際上都是粟裕在指揮戰鬥。
陳毅能夠心甘情願地幫助資歷尚淺的粟裕壓制軍隊裡的“老資格”,一方面的確是黨中央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對粟裕指揮水平的佩服。
但粟裕也並不是都打勝仗的,而這份電報便是與粟裕在南麻戰役失敗後發出的。在1947年7月時,劉鄧挺進大別山,魯中的國軍因此開始西行援救,為了更好地響應七月分兵政策,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開始向敵軍後側出擊。但此時的蔣介石見到外線的戰鬥頻頻失敗,決定讓國民黨軍隊停止向東前進,集中兵力向膠東根據地進發,意圖摧毀膠東根據地。
為了保護已經出擊的四個縱隊的安全,留在華東戰場上的剩餘華東野戰軍決定以攻代守。為了牽制敵軍,粟裕決定向地處魯中腹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南麻發起攻勢。
但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優勢就不是在華東野戰軍這裡的,首先留在內線戰場的華東野戰軍人數不足,是“以攻代守”被迫發動的戰爭;其次南麻被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盤踞在南麻的敵軍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十一師,師長是胡璉。
胡璉是黃埔四期生,指揮風格多變,頗受蔣介石器重,與劉峙等福將不同,他是有真才實學是個極難對付的敵人。自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部被殲滅後,詭計多端的胡璉便預料到華東早晚會攻打南麻,因此加緊修築防禦工程,修築了密密麻麻兩千多個子母堡。
這些暗堡將南麻牢牢包圍起來,如果不靠炸藥炸掉這個防禦工程,華東野戰軍很難突破敵軍防線攻佔南麻。
7月17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對南麻發起攻勢,然而,剛開始戰鬥,便天降大雨,準備好的炸藥包受了潮氣無法正常使用,面對南麻鋼筋鐵骨一般的子母堡,華東野戰軍陷入了苦戰。
華東野戰軍克服重重困難攻破11師防線,而此時11師也彈藥也逐漸不足,火力減弱,但就在即將成功攻破南麻之時,國軍的援兵意外到來。
孟良崮戰役裡之所以能夠順利打下張靈甫,一個原因是張靈甫清高自傲,與其他國軍將士相處都不好,即便知道他被攻打,其他的兵團也不會積極去營救。但蔣介石對其他兵團見死不救的情況震怒,其他的將領也因此吸取教訓,一接到胡璉求援的訊息,9師和64師便匆忙趕來。
為了避免華東野戰軍腹背受敵,反被包圍的境地,粟裕在只需再有半天便能攻下南麻的情況下被迫下令撤軍,功虧一簣。 此戰11師約傷亡九千人,華東野戰軍約傷亡一萬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敗。
失敗後,粟裕便起草了一份《關於南麻、臨朐戰役的初步總結》,將失敗的原因全部歸於自己,認為大體有三個原因,其一驕傲輕敵,其二自己指揮錯誤,其三天氣原因抑制發揮。
但陳毅認為這不是粟裕一個人的錯,在和粟裕夜談以後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電報:“……我認為,我們黨在二十多年裡出現的傑出軍事人才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劉、林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兩仗未全勝,彼此共同有責,不足為病。……我們對戰役指導部署向來由粟裕負責,過去常勝者以此。最近幾仗,事前我亦無預見,事中亦無挽救,事後應該共同負責……”
從這封電報可見,陳毅對粟裕的指揮能力十分讚賞,願意與粟裕共同承擔責任,也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但粟裕也確實無愧陳毅的高度評價,他的高光時期基本是在解放戰爭,開戰以來打贏數個大戰役,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等。孟良崮戰役更是被毛主席評價說:“這場戰鬥的勝利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就是我毛澤東!”由此可見,粟裕被陳毅評為傑出的軍事人才是當之無愧的。
除了與陳毅共事,讓陳毅非常看重和讚賞的粟裕,電報裡還有一位和粟裕並列,脫穎而出前程遠大的陳賡。
雖然被稱之為“脫穎而出”,但陳賡可以說是老資歷了。
陳賡出生將門,早在1922年便加入了共產黨,並在1924年的時候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一期的學生,和他同期的學生還有徐向前,侯鏡如,賀衷寒等人。
陳賡在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並在戰爭中救了蔣介石一命,蔣介石心裡對他也頗為感激。1926年時蔣介石要求實行“黨務整理案”在國民黨的要退出共產黨,對此堅決反對的陳賡當即宣佈脫離國民黨,並公開了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隨即陳賡參加了南昌起義,在起義中左腿中彈,傷愈後作為中央特科情報科的科長,遠離了戰場。
在1946年,陳賡作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司令員,在臨汾、浮山間發動臨浮戰役,全殲胡宗南精銳部隊。臨浮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陳賡縱隊作戰勝利通報》,高度讚賞了陳賡的指揮技術。
戰爭是實打實、硬碰硬的。粟裕、陳賡透過戰爭實踐,是憑他們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赫赫戰功脫穎而出的,陳毅是黨內軍內的“老資格”,是井岡山時期除了毛澤東、朱德外的“第三號”人物,他的評價還是有一定的權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