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
自在正定公眾號
正定古城從唐代勃然興起的寺廟
香火連綿至今
被譽為
“佛教文化博物館”
古城內四座古塔
形狀各異,建築年代有先有後
每座古塔都有其獨一無二之處
今天
我們來了解
天寧寺·凌霄塔
凌霄塔的獨特之處
1、我國現存實物中
僅存的半木半磚結構建築
2、塔心柱形式為我國僅存建築例項
天寧寺始建於唐代宗時期(762—779年),原名永泰寺,宋大觀二年(1108年)奉敕改為天寧禪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鼎盛時期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曾建有牌坊、天王殿、重門、前室、塔、後殿,是一座佈局嚴謹、規模可觀的寺院。但到正定解放時,天寧寺僅剩寶塔一座、重門一座,幾通古碑和兩株古樹。
寺內凌霄塔始建於唐,宋金時大修,現為宋代遺存。凌霄塔塔高40.98米,為古郡之巨觀,塔身共九級,一至三層為磚構是宋代在唐塔的殘址上重修,四層以上均為木結構,是金代重建,俗稱“木塔”。每層塔身的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遽減,每層塔身的收份逐層增加,使整個塔的造型給人以穩定柔和的感覺。據文獻記載,木製樓閣式塔盛行於漢末、魏、晉、南北朝,我國儲存下來的木塔為數甚少,半木構塔有甘肅張掖木塔和正定天寧寺凌霄塔,而凌霄塔的建築年代比張掖木塔早近千年。
凌霄塔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儲存了塔心柱結構形式。塔心柱是我國古代木塔構造的古制,對塔的穩定極為有利。較之普通塔心柱更為難得的是,因凌霄塔為半木構塔,中心柱未能直插入地,但仍可以看出塔心柱的結構形式。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曾在《中國古塔》一書中指出:“我國現存實物中,僅正定天寧寺木塔尚存這一種結構方式。”
1988年,凌霄塔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文物部門在對木塔塔基進行勘測時,於塔基中部距地表98釐米處發現了一圓形地宮。地宮內共出土文物57件,其中的金正隆六年(1161年)石函為研究天寧寺凌霄塔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據:“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由此可知,塔的建立年份為唐代宗時期(762—779年)。同時,函銘還補充了原有資料中有關宋金時期重修塔的記載。
攝影:魏宏斌
關於這座古塔,《宋史·方技傳》中記有這樣一個故事:宋朝時,真定有個名叫懷丙的高僧,他天資聰穎,勤於鑽研,不僅通曉佛法,還是一位身懷絕技的匠師。木塔中心柱因年深日久而朽壞,造成塔身向西北傾斜,許多工匠束手無策。懷丙認真觀察並細心測量了柱的長短,又另制新柱,讓工匠把新柱吊到塔上,然後摒退眾人只帶一個助手進了塔並關上門,過了好久,他把柱子換好走出塔門。“懷丙換柱”的故事至今仍在正定一帶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