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漢文帝霸陵的位置被確認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帝王陵寢一直是考古及旅遊的熱門選擇,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他們都帶有太多的話題。那麼帝陵你知道哪些呢?其中有你去過的嗎?
上古帝陵
1太昊陵【伏羲氏】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
2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西瀕斜獺水,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後,已有千餘年曆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將炎帝陵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區被正式確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3黃帝陵
黃帝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史記》記載的黃帝陵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 ,儲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陵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4少昊陵
少昊陵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東4公里處的高阜上,相傳為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墓地,是中國著名古陵之一。據記載,黃帝之子少昊建都窮桑,後徙曲阜,在位84年,壽百歲而終,葬於魯故城東門之外的壽丘。陵闊28.5米,高8.73米,頂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國金字塔”之稱。
5顓頊陵
顓頊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村西北,面積5公傾。四周建圍牆,稱紫荊城。南北長66米,東西寬165米。墓前立一石碑,上書“顓頊帝陵”,陵墓以南200米為陵廟,前有山門,東西各有廂房三間,後為大殿。附近立有石碑165座。顓頊陵俗稱“二帝陵”,民間稱“高王廟”,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其西為帝嚳陵,故又稱顓頊帝嚳陵。始建年代無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間,大殿內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園四周及二陵之間,修砌了磚牆。每春秋兩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統年間,黃河故道風沙南移,陵園俱被風沙掩埋。現僅存一個大沙崗和二通石碑,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書“顓頊陵”三顏體正楷大字,大氣磅礴,雄偉絕倫。另一通書“顓頊帝嚳陵”,石碑僅露地尺許,為元天曆二年(1329年)所立。
6帝嚳陵
帝嚳陵坐落於五帝之一帝嚳的建都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位於今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始建於公元前2345年,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 史料記載,商丘帝嚳陵曾於西漢時維修,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下詔大修帝嚳陵寢併為之立碑。元、明時期又經多次修復,陵前現存原有帝嚳廟、帝嚳祠、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古代碑刻。帝嚳陵周邊的豫、皖、蘇、魯四省民眾對其世代祭祀,已延續了四千多年之久。
帝嚳陵
7堯陵
堯陵,即帝堯陵。位於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的西側,這裡是一處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澇河從北向南經陵前繞陵南洩,陵周土崖環抱,丘陵聳峙,松柏蒼翠。陵前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據祠內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塊碑文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徵遼東曾駐蹕於此,在這裡拜謁堯陵,可見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後來元代中統年間(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築堯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時都曾對堯陵重修過。陵丘高50米,周300米,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蔥茂,世稱"神林"。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舜陵
舜陵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舜帝陵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築,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幹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牆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2006年被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舜帝陵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於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三代帝陵
- 夏朝
1.大禹陵
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大禹是上古時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的36座王陵之一。
2.太康陵、少康陵
夏後(夏朝)第三任統治者太康約公元前1974年在流亡戈地(現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城關鎮南關王陵村太康陵墓)時病逝葬於戈地葬於太康墓。太康墓位於現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毛莊鎮王陵村太康陵墓,是太康縣重點文物古蹟之一。
太康縣東南一公里處有個王陵村,村頭有兩座墳墓,砂礓堆成,皆呈圓形。墓地面積達600平方米,墓周松柏環繞,鬱鬱蔥蔥。這兩座大墓一個埋著夏朝的第三代皇帝太康,叫太康陵。一個埋著夏朝的第六代皇帝少康,叫少康陵。太康縣和陵墓所在村王陵村都是因此而得名。
- 商朝
1.湯陵【商湯】
歷代聖人的陵墓多有大型祭祀,而唯獨聖人商湯王陵所在說法不一。各地多有湯陵,根據文獻中有關記載,湯陵有偃師湯陵、商丘湯陵、曹縣湯陵、扶風湯陵、寶鼎湯陵、虞城湯陵、亳州湯陵等。
2.紂王墓
淇縣城東12裡淇河西岸,主墓刻有“紂王之墓”幾個大字。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右臨依靈山,左近傍淇水。實為經、緯各十數丈、高兩三丈的一特大土丘,墓門石碑東側,此處並行排列著五座石碑。碑上,分書銘文、詩文和更墓為陵後之陵名。紂王陵在今河南省淇縣城東朝歌鎮南淇河西岸。紂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戰失敗後,登上鹿臺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後,周武王為顯示他不絕人祀的仁君風範,允許紂的後代葬其遺骨。紂王的兒子武庚遵照紂“死後葬於淇河之中”的遺命,命人截斷淇水,在河床上鑿豎穴而葬,封口後,河水照流。後因河道東移,河床日見沖刷變低,紂墓露出,又漸與堤岸連在一起。紂王墓呈長方形,為土冢,長50米,寬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書“殷紂辛之墓”。今已不存。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鐫周谷城題“紂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蔥鬱,東側有清澈晶瑩,宛若玉帶的淇水縈繞,整個墓區內清淨素雅,風景宜人。紂王陵附近還有妲己墓。2008年,紂王墓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周
1文王陵【周文王】
周文王陵位於咸陽市北5公里的周陵鄉崔家村南。陵前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手書“周文王陵”石碑一塊。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周陵應在周原遺址或戶縣附近。
2武王陵
傳說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陝西省咸陽市的原坂上。周武王姬發是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祭殿裡儲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