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疫苗,輪狀病毒,幽門螺桿菌,HIV,IBD,樹突狀細胞,單基因病,gasdermin D,菝葜果膠多糖,碳酸鋰。
Nature子刊:全球框架下研究菌群對嬰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免疫原性的影響
Nature Communications——[14.919]
① 前瞻性佇列研究納入印度、馬拉維、英國484對母嬰,分析母體、菌群對嬰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ORV)免疫原性的影響;② 亞、非嬰兒ORV脫落和血清轉化率顯著低於英國,且印度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率遠高於其他地區;③ 在亞非,而不是英國嬰兒中,母體輪狀病毒特異性抗體含量與ORV反應呈負相關,或由於ORV脫落減少造成;④ 菌群發育同樣存在地域差異,亞、非嬰兒中微生物組多樣性增加與ORV免疫原性呈負相關;⑤ 過早細菌暴露或可破壞疫苗效價。
【主編評語】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ORV)是少有的在不同發展階段、收入水平國家均常規施用的疫苗,為相關評價、對比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發表的文章,對影響ORV設計和免疫方案、效價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好雨)
【原文資訊】
Impact of maternal antibodies and microbiota development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oral rotavirus vaccine in African, Indian, and European infants
2021-12-15, doi: 10.1038/s41467-021-27074-1
Cell子刊:輪狀病毒疫苗效果不佳,可能是腸道病毒組在干擾
Cell Host and Microbe——[21.023]
① 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122名迦納嬰兒,在6-15周齡期間接種3次輪狀病毒的口服減毒活疫苗(RVV),分析腸道細菌和病毒組與血清轉化間的關聯;② 鑑定出若干與血清轉化相關的細菌類群,如前2劑時各有1個鏈球菌屬細菌類群以及第1和3劑時的某腸桿菌科細菌類群與血清轉化正相關;③ 腸道病毒組分析顯示,噬菌體組豐富度和多樣性隨時間降低,且第1劑時的噬菌體多樣性、腸病毒B和Cosavirus A與血清轉化負相關;④ 病毒間的干擾可能影響RVV效果。
【主編評語】
輪狀病毒疫苗(RVV)大大降低了嚴重輪狀病毒胃腸炎的死亡率,但RVV在中低收入國家的效果明顯較差,其原因尚不清晰,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其中發揮作用。Cell Host and Microb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透過宏基因組學測序,探索了非洲迦納的122名嬰兒的腸道細菌和病毒組與RVV免疫效果(接種後的血清抗輪狀病毒IgA轉陽情況)之間的關係。研究者認為,中低收入國家的嬰兒可能比高收入國家的嬰兒,更早、更多樣化地感染了腸道病毒,從而限制了RVV的效果。(@mildbreeze)
【原文資訊】
Enteric virome negatively affects seroconversion following oral rotavirus vaccination in a longitudinally sampled cohort of Ghanaian infants
2021-12-20, doi: 10.1016/j.chom.2021.12.002
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2021版)
Gut——[23.059]
① 57名中國專家就關於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家庭傳播、控制和管理,達成16條共識宣告;② 最終報告由三部分組成:家庭成員間的Hp感染和傳播,家庭內兒童和老人Hp感染的預防和管理,以及家庭成員間Hp感染的預防和管理策略;③ 在傳統的“檢測和治療”及“篩查和治療”的基礎上,引入了第三種“基於家庭的Hp感染控制和管理” 的新策略,以防止其在家庭內傳播和相關疾病的發展,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好的Hp根除和預防的選擇。
【主編評語】
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多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傳染病。為了促進其預防和管理,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協作組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共識會議,對當前的證據進行審查,並提出基於家庭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控制和管理的策略。形成的共識報告,由鄭州大學人民醫院丁松澤和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李兆申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於近期在Gut發表,推薦專業人士關注。(@mildbreeze)
【原文資訊】
Chinese Consensus Report on Family-Based Infec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2021 Edition)
2021-11-26, doi: 10.1136/gutjnl-2021-325630
腸道菌群影響男男性行為者的HIV感染風險及AIDS進展
Microbiome——[14.65]
① 納入265名男男性行為者(MSM),包括109名HIV-1感染者及156名HIV-1陰性對照;② HIV-1感染者感染前,糞便菌群中的琥珀酸弧菌科、紅蝽菌科、兩形真桿菌、產氣柯林斯菌等富集,擬桿菌科、理研菌科、細長真桿菌、脆弱擬桿菌等減少,血漿炎症因子(sCD14、sCD163、IL-6、LPS結合蛋白)顯著升高;③ HIV-1感染後,相比於10年以上未發展為AIDS者,5年內發展為AIDS者的糞便菌群中,普雷沃氏菌科、食物谷菌科、脆弱擬桿菌、圓柱狀真桿菌富集;
【主編評語】
Microbiome上發表的一項回顧性佇列研究結果,發現在男男性行為者中,與HIV-1陰性者相比,HIV-1感染者在感染前的腸道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且HIV-1感染後的腸道菌群組成與AIDS的進展相關。(@aluba)
【原文資訊】
Signature changes in gut microbiom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HIV-1 infection in MSM
2021-12-09, doi: 10.1186/s40168-021-01168-w
Cell子刊:剖析腸道生態位亞型,定義樹突狀細胞多樣化功能
Immunity——[31.745]
① 常規樹突狀細胞(cDC)分為cDC1s、cDC2s兩大類,其中cDC2s在小腸中又包括同源的固有層(LP) cDC2s和上皮間cDC2s;② LP CD103+CD11b+cDC2s具促炎、成熟型基因標記,而上皮間cDC2s呈未成熟樣表型;③ 食物衍生的全反式維甲酸(ATRA)增強細胞肌動球蛋白收縮力,助力LP cDC2s遷移至上皮間;④ cDC2s定植腸上皮需透過ATRA訊號和PILRα受體介導,同時受黏液蛋白Muc2影響;⑤ 上皮間cDC2s具免疫耐受性狀,刺激T細胞低反應性。
【主編評語】
腸道組織中的樹突狀細胞(DCs)是一個複雜群體,具有多種亞型表達多種功能。具體微環境如何影響DCs多樣化尚不清晰。Immunity發表的基礎性研究,發現腸道常規樹突狀細胞cDC2s接收環境訊號,從固有層遷移至上皮間並定植,改換生態位,相應地,轉錄組、表型和功能都會轉變。(@好雨)
【原文資訊】
Epithelial colonization by gut dendritic cells promotes their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2021-12-14, doi: 10.1016/j.immuni.2021.11.008
單基因炎症性腸病的綜合分類
Gastroenterology——[22.682]
① 評估165種單基因病,構建了與IBD關係密切的102種單基因病的綜合分類,確定了共同的細胞和分子機制;② 這些基因在發病年齡、疾病表型和治療反應上各有異同;③ 其表達主要富集在結/迴腸上皮、間充質、內皮、吞噬、T和B細胞的特定譜系中;④ 揭示了IBD的多個機制通路,並分析葡糖-6-磷酸代謝發現,吞噬細胞的免疫代謝缺陷可上調mTOR(可作為干預靶點)從而削弱殺菌功能,驅動IBD;⑤ 單基因和多基因IBD存在一些重疊的基因和細胞特異性富集表達。
【主編評語】
炎症性腸病(IBD)病因複雜,一些患者由於攜帶罕見的單基因缺陷而罹患IBD,對這些基因缺陷的研究有助於揭示IBD的分子機制,併為靶向性治療提供思路。Gastroenterology發表的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這項研究,對IBD相關的單基因病進行了大規模的分析和評估,整合了遺傳、臨床和多組學資料建立了一個綜合分類模型,揭示了IBD相關的細胞和分子通路機制、基因型-表型關聯,發現細胞免疫代謝中的mTOR活化或能作為治療靶點,並對比了單基因IBD和多基因IBD的異同。總之,該研究為IBD的基因組診斷、機制和治療反應等提供了新資訊。(@mildbreeze)
【原文資訊】
An integrated taxonomy for monoge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1-11-12, doi: 10.1053/j.gastro.2021.11.014
同濟醫院:菝葜果膠多糖如何抑制小鼠結腸炎?
Carbohydrate Polymers——[9.381]
① 從菝葜中提取的果膠多糖(SCLP)可緩解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的症狀、組織病理學損傷及炎症因子分泌;② SCLP是半乳凝素-3(Gal-3)的特異性抑制劑,透過阻斷Gal-3/NLRP3炎症小體/IL-1β通路,以緩解小鼠結腸炎;③ 體外實驗證實SCLP透過抑制Gal-3表達及Gal-3與NLRP3的互作,從而抑制Gal-3/NLRP3炎性小體/IL-1β通路;④ SCLP對Gal-3/NLRP3炎症小體/IL-1β通路的抑制作用至少部分是透過直接調控Gal-3實現的。
【主編評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的張玉和王凱平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發現從菝葜中提取的果膠多糖可透過抑制半乳凝素-3/NLRP3炎症小體/IL-1β通路,從而緩解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aluba)
【原文資訊】
Pectic polysaccharide from Smilax china L. ameliorated ulcerative colitis by inhibiting the galectin-3/NLRP3 inflammasome pathway
2021-11-06, doi: 10.1016/j.carbpol.2021.118864
國內團隊:腸道菌群失調啟用Gasdermin D,促結腸炎
Frontiers in Immunology——[7.561]
① 在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gasdermin D被啟用,而缺失gasdermin D的小鼠的結腸炎嚴重程度有所減弱;② 機制上,腸道上皮細胞(而非浸潤的免疫細胞)中表達的gasdermin D對於結腸炎進展十分關鍵;③ 在結腸炎期間,共生大腸桿菌過度生長,從而介導gasdermin D的啟用;④ 啟用的gasdermin D可促進IL-18釋放,但對IL-18的轉錄或成熟無顯著影響,從而導致杯狀細胞減少。
【主編評語】
深圳市龍華區中心醫院的陳鵬飛團隊與欒韶東團隊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gasdermin D的啟用,後者可透過增加IL-18釋放,以減少杯狀細胞,從而促進結腸炎進展。(@aluba)
【原文資訊】
Dysregulated Microbiota-Driven Gasdermin D Activation Promotes Colitis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IL-18 Release
2021-10-14, doi: 10.3389/fimmu.2021.750841
何松+楊仕明:碳酸鋰或可減輕結腸炎症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7.658]
① 灌胃給藥碳酸鋰(LC)顯著緩解DSS誘導小鼠結腸炎;② LC提高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改變菌群組成,提高Akkermansia、Ruminiclostridium和Adlercreutzia;③ LC改變腸道菌群產生SCFAs,尤其上調乙酸和丙酸;④ 混合抗生素ABX處理後,LC緩解腸炎作用消失,灌胃A. muciniphila可緩解;⑤ GPR43 KO小鼠中,LC緩解腸炎作用也消失;⑥ LC透過GPR43依賴性機制啟用結腸固有層(LP)的Treg細胞抗炎反應。
【主編評語】
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何松團隊和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楊仕明團隊的研究成果。碳酸鋰(LC)是一種神經精神穩定劑,最近的研究表明LC具有干預胃腸道紊亂的潛力。本文探究了LC干預結腸炎的效果及可能的機制。研究結果顯示,LC可以有效緩解小鼠結腸炎,且其主要是透過GPR43依賴方式調節腸道菌群和Treg細胞來緩解結腸炎症。(@Bingbing)
【原文資訊】
Lithium carbonate alleviates colon inflammation through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Treg cells in a GPR43-dependent manner
2021-11-18, doi: 10.1016/j.phrs.2021.10599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好雨,mildbreeze,祁,aluba,別慫,六一,圓滑的鐵勺?
點選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12-20 | 胃腸頂刊大餐:5綜述+4研究詳解9大疾病
12-19 | 聚焦“吃的科學”:9文一覽近期必讀營養學好文
12-18 | 平均IF>48,五篇長綜述火力全開,深刻剖析微生態!
12-17 | 46.8分頂刊2021年度特別回顧雙連發:世界聚焦IBD
12-16 | 張烽+趙偉等重要綜述:詳解宿主-菌群的“代謝接力”
12-15 | 段屹等NC論“喝酒傷肝”新機制:肝失防,菌張狂!
12-14 | 《柳葉刀》子刊:FMT膠囊治UC,很有效,但藥不能停!
12-13 | 關注胰腺菌群:囊腫發展成癌,細菌或是關鍵導火索?
12-12 | 2篇重要論文警示:吃太多,如何傷腸害肝?
12-11 | 肥怎麼減?肥害有新知?9文一覽近期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