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的章法
詩的章法屬於詩的結構,屬於謀篇的範疇。那詩的章法有固定的規律嗎?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定法則無,大體須有”,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大體的規律可循。
如此看來詩的章法跟水很相似,“水無定勢,兵無定形”,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水有流動性、潤溼性、比重為1等特點或大體規律,正是這些規律使我們知道,“水”跟“水銀”是有明顯區別的。
詩的章法大體的規律可理解為“起承轉合”,“起”就是開始,多見於絕句首句和律詩首聯;“承”就是承接、承上,多見於絕句次句和律詩頷聯;“轉”就是“轉折”、“轉接”,多見於絕句第三句和律詩頸聯;“合”就是“收合”,見於絕句末句和律詩尾聯。
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起承轉合”非常完美和經典,之所以說經典是因為第三句的“轉”,是真的“轉折”,一下子由春光燦爛轉為愁容滿面。
但並不是所有的詩都這樣,像李白的《越中覽古》首句“起”,二、三句“承”,最後一句“轉”和“合”。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而有的詩根本就沒有明顯的起承轉合,四句甚至是獨立成意,互不關聯。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類詩杜甫寫了不少。可見詩的章法規律確實是“定法則無,大體須有”,不可拘泥於詩的“起承轉合”,詩的結構恰如萬壑千巖、神出鬼沒、錯落層出、變化無窮,這就是詩的魅力。另外詩的四句不一定非得緊密關聯,很多好詩的四句之間是沒有關聯的,所以不能僅憑這個來判斷詩的好壞。
二.詩的句法
有人說過“作詩重在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煉,全篇皆渙”,這是有道理的。這部分重點講講詩的句型結構,關於“煉句”將在第三部分“字法”裡講。
五言詩的句型最常見的是“二三”、“二一二”和“二二一”這三種結構。前兩個句型中,第三個字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認為是最重要的;而針對“二二一”句型,最後一個字最為重要。這些最重要的字稱為“詩眼”,屬於煉字的關鍵位置。
二三結構的句型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一二結構的句型例如“太乙|近|天都,連天|到|海隅”;二二一結構的句型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句型,例如“四一”句型等,因為不常見,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詩中,為保證錯落有致、格高律清,只用一種句型是不合適的,一般要幾種句型交叉使用,尤其對於律詩的頷聯、頸聯兩聯更是如此,詩人寫詩一般都很注意這點。
例如王維著名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頷聯和頸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頷聯是“二一二”結構,頸聯是“二二一”結構,錯落有致,很具美感。大家可以留意觀察一下,是不是著名的詩篇基本都是這樣的?
七言句的句型稍微多一些,有“二二三”、“二二一二”、“二二二一”結構等,和五言句型大同小異,一首詩中同樣不適合用同一種句型,因為規律都一樣,就不詳細介紹了。
三.字法
我們經常聽說“煉字”,也聽說過“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意乃一詩之主帥”等說法。其實“煉字”和“煉句”、“煉意”密不可分,“煉字”必須考慮句和意,簡單說“煉字”就是“煉句”,就是“煉意”。
關於煉字前人有很多精闢的說法,比如“吟安一個字,擰斷數莖須”、“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可見煉字之不易。
“煉字”貴在精練和準確。“精練”就是“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能用一個字說完的絕不用兩個字;“準確”就是“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煉字追求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歷史上煉字的例子太多了,像“敲”、“綠”、“鬧”、“扶”、“隱”等每個字後面都有一個小故事,這裡僅舉一個例子。
杜甫有首詩《送蔡都尉詩》,眾人傳閱詩集時發現有句“身清一鳥□”方框處的字模糊不清,於是都來補字,有人補“疾”字,有人補“落”字,有人補“起”字,有人補“下”字,有人補“度”字等。後來找到一本含此詩而頁面完整的書,才發現原來是“身清一鳥過”,下句是“槍急萬人呼”,細細品味,大家才感覺杜甫用字真是高明!
好了,關於詩的章法、句法、字法就簡單介紹到這裡,懂得這些對於鑑賞詩詞是大有好處的。當然要寫出好詩還需要自己去體會、品味和修煉,所謂“工夫在詩外”嘛。
朋友們,針對本文觀點有何高見?歡迎積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