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4年
陳子昂上疏:詩人的進諫
公元694年,唐臣陳子昂上書針砭時政,不為武則天所採納,最終辭官迴歸故里。
陳子昂以詩人身份知名,可除了作詩,他更是位具有政治見識的正直官員。面對朝廷的弊政,他常常直言進諫,也因此遭到當權人物的冷落和排擠。他的進諫故事,從做官開始就開始了。
陳子昂生於四川,滿懷著幹一番大事業的抱負,他離開老家來到了京城趕考。憑藉自己的才華,陳子昂很快進士及第,可不巧的是,他還沒等國家安排職務,皇帝唐高宗就病逝了。舉國哀悼之際,皇后武則天準備將高宗的靈柩運回長安。陳子昂聽說後,立刻給朝廷上書說,天子以四海為家,洛陽又是大唐的東都,皇帝可以安葬於此,不必扶柩西歸以致勞民傷財。
這封上書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力,武則天對陳子昂的觀點大為讚賞,雖然最終阻力太大,沒能採納陳子昂的建議,但卻授予了陳子昂秘書省麟臺正字的職務,陳子昂走上了仕途。不久後唐中宗被廢,大權握於太后武則天一人之手。為了打擊政敵,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武則天暗中培養酷吏、鼓勵告密,一時間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陳子昂認為恐怖統治有害於國家和百姓,於是上書武則天說,臣見各地告密者不計其數,被關押在監獄的人的更是成百上千,可如果仔細追究,真正犯罪的人卻很少。陛下宅心仁厚,對告密的人包庇容忍,就容易讓奸惡之徒趁機作亂,反而是害了天下的百姓。
武則天看陳子昂的上書,有些不高興。告密之風是武則天提倡和鼓勵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的打擊政治上反對自己的人。但陳子昂沒有注意到武則天皺起的眉頭,卻說得更起勁兒了,還引用隋朝舊事論證自己的觀點,他說隋末楊玄感作亂,不到一個月便平定,可隋煬帝太昏庸,讓大臣樊子蓋追查楊玄感黨羽,很多無辜的人遇害,天下因此大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希望陛下能夠仔細考慮告密成風一事,不要步隋朝的後塵。
陳子昂的這一番諫言,雖說是切中時弊,但武則天卻不願意聽他的勸說。武則天認為告密制度是自己控制政局的重要舉措,她對陳子昂的上書報以冷漠的回應。但女皇的冷落,並沒有打擊陳子昂敢於直言上諫的熱情。此時陳子昂的職務是右拾遺,行政級別雖然不高,但專門負責監督皇帝在工作上的失誤和疏漏,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人。
告密成風、酷吏遍地,陳子昂決定透過上書勸止政治上的亂象。不過這一次,為了能讓武則天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他決定在措辭上委婉一些。於是便上書說,陛下的治理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但按理來說,太平年代不該每天有亂臣賊子,可近些日子逆黨越來越廣,直到上個月陛下發現李珍等人實際上是無辜的,臣也才醒悟過來,原來牢獄中也有無罪被誣陷的人在內。陛下一直都希望刑法寬鬆,而酷吏卻一味施用酷刑,傷害陛下的仁慈,有損太平景象,希望陛下能夠明察!
陳子昂本來以為自己委婉的上書,能夠獲得女皇的回心轉意,但他沒想到的是,女皇武則天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穩定政局和打擊潛在的政治對手,是絕對不肯放棄任用酷吏的。上書招致了女皇的不滿和進一步冷落,受到冷落的陳子昂才終於想明白,酷吏遍地和告密之風盛行,不僅僅是奸險小人太多,還因為女皇武則天是幕後的真正操控和支持者。
不久後陳子昂的父親生病臥床,心灰意冷的陳子昂以父親有病在身、自己需要回鄉照看父親為名,從京城辭官回到了老家四川。702年前,陳子昂因父親病逝在家居喪,權貴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陳子昂在獄中冤死,年僅四十一歲。
結論:陳子昂兩次上疏反對酷吏和恐怖統治,迎合了民心和忠正朝臣的共同期望,對於糾偏武則天執政初期的朝政,和武則天后來結束酷吏政治,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輿論作用。
陳子昂(658/659/661年—699/700/702年)
公元696年
契丹入侵:亂起東北
公元696年,歸附於唐朝的契丹部落遭受自然災害,契丹酋長李盡忠向營州都督趙文翽求援反被辱罵,李盡忠和部下孫萬榮率軍入侵營州等河北地區,最終失敗。
契丹人本來生活得挺安穩,但因為這一年自然環境惡劣,契丹部落遭受了饑荒。契丹酋長李盡忠向營州都督趙文翽求助,趙文翽看不起契丹人,不僅沒賑濟契丹難民,還對李盡忠大加辱罵。契丹部落在酋長李盡忠的帶領下,決定攻擊營州。
李盡忠率領的契丹部隊來到了營州城外的黃麞谷,趙文翽見狀也率軍出戰,由於契丹部落驍勇、騎兵強大,還帶著對營州都督趙文翽的憤恨,很快打敗了唐軍。營州都督趙文翽在戰鬥中被殺死,李盡忠攻陷了營州城,還俘虜了營州的唐朝官吏數百人。李盡忠佔據營州後,為了團結更多的遊民部落,自稱“無上可汗”,並任命他的大舅哥孫萬榮為大將,四處搶劫掠奪,補充契丹軍隊的後勤物資。物資積累充足後,李盡忠又率軍繼續向營州東北方向的祟州進攻。武則天聞訊,派出了以張玄遇、李多祚等為首的二十八位大將率軍前往崇州,剿滅契丹叛軍。
不久後,張玄遇和李多祚率軍到達去營州的必經之地黃麞谷。李盡忠常年在此活動,早就在山谷附近設好埋伏,只等唐軍入甕。為了讓唐軍中計,他又故佈疑陣,派些老弱病殘計程車兵佯裝迎敵,還故意把老牛和瘦馬扔在路旁,從而讓張玄遇和李多祚相信,契丹軍其實不堪一擊。
遠道而來的張玄遇和李多祚果然中計,在短暫交鋒後,他們率軍衝進黃麞谷,可他們沒想到,唐軍在山谷中被契丹伏兵殺得措手不及。山谷地勢險要,無數將士被擠下懸崖摔死,張玄遇在戰鬥中被契丹軍隊俘虜,李盡忠大獲全勝。
但李盡忠的好日子並不長,不久後,李盡忠因病去世,他的大舅哥孫萬榮接替了可汗的位置,同為北部強大遊牧民族政權的突厥趁虛而入,突然偷襲契丹營地,擄走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部分親眷。
武則天不甘心營州戰敗,再次徵召了十八萬軍隊,任命將軍王孝傑率軍北上,希望能夠和突厥聯手剿滅契丹,安定唐朝東北的邊境局勢。但契丹方面也不肯示弱,契丹新可汗孫萬榮迅速重整兵馬,兵鋒直指河北,和唐軍在東硤石谷(今河北遷安東北)相遇。孫萬榮見唐軍來勢洶洶,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唐軍主帥王孝傑見契丹軍隊一戰即潰,率領精銳部隊緊追孫萬榮,結果孤軍深入,王孝傑戰死疆場。
唐軍的戰敗,給了契丹在東北地區稱霸的希望,但孫萬榮沒想到,突厥人給了自己致命一擊。和武則天聯合作戰的突厥騎兵,趁孫萬榮南下河北後方空虛之時,抄了孫萬榮的後路,不但搶劫了契丹的新城,還擄走了大量的人口和糧草物資。突厥襲擊成功後,還派人告訴孫萬榮後方被劫的訊息,以此動搖孫萬榮的軍心。唐軍也重整旗鼓,和突厥軍隊前後夾擊,把撤軍中的孫萬榮打得大敗。走投無路之下,孫萬榮被自己的部下所殺,他的頭顱被砍下來獻給了唐軍。
700年,武則天用降將李楷固、駱務整攻打契丹餘部,將契丹平定。
結論:契丹叛唐,表明唐朝東北地區政治局勢日趨複雜,邊境遊牧民族侵擾日益嚴重,為後來唐玄宗時期解決東北防務,實行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李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