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紛繁複雜,自古已然。同一個地區甚至都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方言。甚至同一個縣下面相鄰的村,說話的語調也可能不同。
為了便於交流,我們現在在工作上和交際中基本上都使用普通話。
“普通話”一詞其實早在清末就出現了。 1902年,學者吳汝倫訪問日本。日本人向他建議,中國應該促進國語教育,以統一語言。兩人對話中首先提出了“普通話”這個名字。
在“五四運動”以後,經過了“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了確立和鞏固。
1949年,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將現代標準漢語的“國語”這個名字改為“普通話”這個名字。普通話的作用太重要了,沒有普通話,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很難交流。
那麼,在古代有沒有所謂的“普通話”呢? 如果有的話,它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言呢?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普通話”都有一定的承繼性,但由於政權的變化和定都不同的因素,“普通話”也在發生著變化。
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名稱,比如:“雅言”、“漢音”、“正音”、“通語”、“官話”。各朝各代的“普通話”在當時被廣泛使用。就像今天的普通話一樣,每個人都能說,也都能聽懂。(當然了,偏僻的地方還是不行的。就是在如今,還是有部分人聽不懂、不會說普通話。)
而官方語言(即當時的“普通話”)流行或流通的區域,一般都是當時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地帶,而這個地方不用想都知道就是都城了。
在定都所在地,這個朝代就將這個地方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 自周朝以來,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語言。雖然語言的成熟對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是一件好事,但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統一發展。
因此,為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有效的溝通,周朝開始出現“普通話”。 由於周朝的首都是洛陽,周朝以洛陽周邊的方言為“雅言”,而“雅言”就是當時的“普通話”。
周朝統治中原800多年,在此期間,“雅言”被廣泛傳播,使得更多的人使用“雅言”。
不過,這裡所說的“雅言”,更多的應該是指一種書面語,所以,真正使用“雅言”的人大多是文人雅客,因為“雅言”的發音已成為當時文人閱讀的標準口音, 所以就被承襲了下來。
到了秦朝統一天下後,又以“雅言”和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形成了“秦音”這種官方語言。至漢朝又將官方語言更名為“漢音”
但是到了晉朝,“漢音”發生了一些變化。西晉繼承漢代,以洛陽方言為國語。 “永嘉之亂”、洛陽京都被推翻、東晉都城搬遷至建康,洛陽語和吳語組成了“金陵雅音”,又稱“吳音”,這是南朝的一次沿襲。
隋朝滅了南北朝統一了中國後,在“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的基礎上,南北朝的官話發音合併形成了新的長安官話發音,稱為“漢音”。
唐朝承襲了隋朝時期的語言語音,“漢音”就一直是官方語音語言。長安是隋唐時期的京都,而洛陽是為東都(差不多就是第二個京都了)。 此時,關中的語言語音在與中原各民族融合後逐漸開始演變了,但基本上以河南話和陝西話為主。 北宋的首都是開封,所以地道的河南話就成了宋朝的“正音”或是“雅音” 。
然而,到了元代,河南話不再是官方的語言,而蒙古語才是。 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家通用語言,後來又以元大都的漢語發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簡稱“通語”。
而到了明朝,就是以中原的雅音為正。 明朝初年,中原地區融合了許多北方民族,而江淮地區的中原語音相對純正,並將“通語”改名為“官話”。此後,官話就以南京話為基礎,南京官話就變成了漢語的標準語言了。
永樂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也有大量的百姓移民到北京,包括約40萬南京移民,佔北京人口的一半。南京語言成為當時北京語言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在整個明代都很流行。 事實上明朝的所謂官話就是以南京的發音為基礎的北京話。
清初,滿語成為國語,後來發展到漢語官話成為國語。 清初,南方官話仍然是漢語官話的主流標準發音。 雍正八年,清朝建立“正音館”,以北京的語言語音為標準音,推廣北京官話。 而當時的北京音調的官話,是在元代的北京官話與南京官話融合的基礎上,再加上滿語發音的一些成分組成的。
這就是說,三種語言融合在一起後形成了一個說新不新、說舊不舊的語種。 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
1909年,清朝成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即清末的國語。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確定,標準漢語才從“國語”這個名稱改為“普通話”這個名稱。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這本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並推廣到全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