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國民黨高階將領之女,家世顯赫前途無量卻毅然加入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她又是八路軍首位女參謀,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給軍旅生活帶去了一抹別樣的風采。建國後先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她,更是被譽為中國金融改革第一人。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軍裝”,相信說到這裡,很多觀眾朋友應該已經猜到了,沒錯今天將要為大家介紹的人物正是我黨歷史中的奇女子——陳慕華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腐朽的封建思想在千百年間,可謂是束縛了無數有夢想的華夏女子,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能學習不能從政彷彿正是人們對女性打上的標籤,而直到近代這種冥頑不化的思想才終於出現了裂痕。
十九世紀末,中國在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割地賠款彷彿成了我們當時的代名詞,不過不得不承認,雖然這段歷史讓華夏兒女飽受磨難,但隨之湧入的先進思想還是改變了無數國人的命運,而今天我們的主角陳慕華的父母正是受到西方思想衝擊的第一批人。
作為江南地區的大戶人家,陳慕華的父親陳棲霞本可以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但他正是受先進思想洗禮,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家庭條件選擇參加革命,這樣一位思想進步的英雄人物,自然對女兒教育十分看重。
於是自1921年6月21日陳慕華出生以來,他便一直對女兒言傳身教,對其傳授先進的革命思想,在這般環境的薰陶下,陳慕華自然與尋常熱衷琴棋書畫、女紅刺繡的女子截然不同。
她喜歡歷史、喜歡閱讀革命書籍、喜歡瞭解國際時事,再加上其父這時已經在國民黨內部擔任高階軍官,經常在飯桌上討論一些國家大事,所以此時剛剛上小學的陳慕華對國家大事也十分關心,尤其是對剛剛成立不久,便遭受國民黨反動派打擊的中國共產黨,她更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仰慕之情,而這種感情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就更加濃厚了。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大舉入侵我中原大地,中華民族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災難,但此時作為國家領袖的蔣介石在此等危急關頭,竟然選擇施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他不僅對侵華日軍進行消極抵抗,使得滿腔熱血的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還將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佈防在我黨邊區政府周遭,令世人寒心。
對於蔣介石的這種行為,就連普通百姓都表示憤慨,更不用說深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陳慕華了。此時正在南京就讀中學的陳慕華,在得知日寇入侵華夏,國民政府消極抗日之際,心中的憤怒無以言表,在與同學怒斥蔣介石的同時,她甚至將怒火也牽連到了同為國民黨將領的父親身上。
不過陳慕華顯然是誤會父親了,陳棲霞作為一位很早便參加革命的軍人,他對蔣介石政府的政策也是恨之入骨,要不是“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早就不管不顧地帶領將士們趕赴戰場了,可陳棲霞埋藏在心中的痛苦,陳慕華無從得知,所以面對沉默不語的父親,惱怒的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陳慕華去了哪裡?可想而知,自然是去了真正抗日的中國共產黨那裡。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為了真正為祖國貢獻力量,從南京到延安的這一路上,陳慕華不惜跋山涉水,不惜乘坐牛車,不惜衣衫襤褸,也要堅持尋找我黨部隊,而對於這位國民黨將領之女,中國共產黨當然是熱烈歡迎,不過擔心在艱苦的環境下陳慕華半途而廢,黨中央還是認為先讓她走一走看一看在決定是否留下來。
可黨中央顯然是多慮了,這與家鄉完全不同的革命聖地,這不存在貪官汙吏、地主劣紳的“世外桃源”,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但凡是一個有見識的青年人都不得不為之驚歎,更不用說從小便深受父親洗禮的陳慕華了,這趟觀光讓她耳目一新,從而更加堅定了留在這裡的決心。
在延安,加入了共產黨的陳慕華沒有選擇直接上戰場,她進入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倒不是因為畏懼,畢竟人有分工,從未摸過槍的陳慕華也確實不適合上陣殺敵,而且後方同志的任務也不見得比前線戰士要輕鬆,團結工農群眾、傳播共產主義思想、調節戰士們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吸納新同志加入,這些隨便拿出來一項,都絕不比在前線的作用小。
從抗大畢業後,陳慕華也一直在延安開展革命工作,這期間雖然她完成了許許多多黨交給她的文職任務,但自小愛國熱情就極強的她哪裡會甘願一直摸“筆桿子”而不摸“槍桿子”,所以在陳慕華擔任抗大分校軍事佐理員不久後,她便親自找到了毛主席,向其表述了自己想擔任前線部隊參謀的期望。
毛主席對於這位“不愛紅妝愛軍裝”的國民黨將軍之女早有耳聞,他知道陳慕華從事的文職工作為黨和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上前線對於一個弱女子來說還是太過危險了,毛主席本想拒絕,可革命同志的戰鬥熱情又不能辜負,所以他便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讓陳慕華去擔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五團的教育參謀。
警備團作為守護黨中央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用可謂是不小,不過以當時的抗日形勢來說,這道防線出問題的機率微乎其微,讓陳慕華擔任這裡的教育參謀,既沒有危險還滿足了她對軍旅生涯的渴望,毛主席也真是用心良苦了。
陳慕華自此成為了八路軍的首位女參謀,雖然沒上前線殺敵,但她在部隊中盡職盡責的教育戰士們,儼然也是給軍旅生涯增添了一抹不一樣的風采。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慕華來到了國共局勢最為緊張的東北地區,在這裡扛起了一片天,她先後擔任過穆稜煤礦工會特派員、東北鐵路保育院院長、中長鐵路中央醫院副院長等職位。在東北陳慕華不僅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她的任務,還“抽空”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為東北三省的解放貢獻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綿薄之力,要知道此時的陳慕華才二十多歲,能有這般成就也就意味著她今後的道路還要更加廣闊。
果不其然,在新中國成立後,功勳卓著的陳慕華便在東北擔任起了政治宣傳的工作,而且透過時間的積累,到了1971年之際,陳慕華儼然成為了對外經濟聯絡部的副部長,不僅很好的完成了新中國對外經濟援助與吸納外部資金的任務,還為後續的改革開放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認真踏實、對外政策靈活、金融知識豐富,這樣一位巾幗英雄誰人不愛?
黨中央與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看中了陳慕華豐富的革命履歷與為國為黨犧牲的偉大精神,所以在1980年國家副總理一職空缺之際,黨中央當即就想到了陳慕華,並邀請她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事業繼續發光發熱。
國家交予的任務,陳慕華當然欣然接受,不過當時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確實也難壞了她。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中美之間正處於友好互利的“蜜月期”,中國必須利用好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樣才能跟上迅猛發展的國際形勢,而改革開放政策正是源自於這樣的背景之下。
改革開放顧名思義,改革與開放這兩個詞便是關鍵所在,改革指的是轉變經濟發展形勢,開放意味著中國要將本國的商品送出國門,將外國的資本吸納進來,這兩個問題的難度可謂是相當之大,新中國又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所以也難怪連陳慕華都感到任務的艱鉅了。
可如果困難能將她打倒,她也就不叫陳慕華了,改革難改便抓典型慢慢改,開放難開就與銀行合作(後來黨中央任命她為人民銀行行長主持工作),完善信貸資金業務,讓人民群眾成為開放市場的中流砥柱,在陳慕華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下,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穩步發展,國內的經濟形勢也呈直線上升。
可以說中國能在2011年便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於現在還在穩步增長,與陳慕華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她也有了一個響噹噹的稱號,那就是中國金融改革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