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戰略家。他讀書不僅僅是他的愛好,也不是一種消遣,他所讀的書以及所有的評點,他所提倡的的一些書,更多體現為政治的需要,現實的需要。就毛主席眼裡的歷史人物和風雲人物而言,主要是在於總結歷史經驗,其評點的大多都具有現實的針對性。
第一、治國安邦之術是毛主席評價的第一個重點。比如說一般人認為商紂王是歷史上一個暴君,但是毛主席對其另有看法,他認為,"紂王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連統起來,在歷史上也是有功的"。對商紂王的亡國,毛主席總結為兩個因素:一是"他濫用職權為自己享樂,在修造層層樓閣,金碧輝煌的鹿臺中,不知耗費了勞動人民多少金錢和血汗"。二是"由於他的暴虐殘忍,排拒批評,一意孤行,人心向背,終於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趁機進攻,率大軍攻破殷都的大門——牧野,剛剛建立的一支奴隸軍反戈一擊,導致了殷的徹底敗亡"。毛主席對秦始皇也另有獨具慧眼的看法,主要著眼於去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1964年,毛主席在接見外賓的時候曾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能超過他的。"毛主席在其他場合也評價過秦始皇。毛主席對曹操也有肯定的看法:"曹操統一北方建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約,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毛主席對於武則天的評價也是很有意思的,1975年,毛主席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你覺的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也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一些野史,把他寫的荒淫的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這些獨特的評點,言別人所不能言的,的確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另外,毛主席對劉邦的善於用人,賈誼的《治安策》,諸葛亮會處理的民族關係,以及虛有其表的劉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不會當皇帝的陳後主,李後主等等也有精彩的評價。
第二,軍事謀略與用兵之道是毛主席評點的第二個重點。
毛主席曾經讚揚過齊魯長勺之戰中曹劌採用的"敵疲我打"的策略,認為曹劌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他的著名巜論持久戰》中,更仔細地對類似戰例進行了闡釋:"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很多的。中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崙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區域性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區域性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域性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水滸傳》裡的"三打祝家莊",也是毛主席反覆說的戰例:"《水滸傳》上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佈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裡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的木馬計相像的辦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按照毛主席的說法,宋江第三次打祝家莊之所以取得勝利,經驗有三:一是調查情況,摸清敵情;二是瓦解敵方的聯盟,各個擊破;三是深入虎穴,裡應外合。這個評語實在是非常的準確恰當。毛主席在其他的著作和場合中,也曾讚揚過孫臏的"圍魏救趙”是“千古高手”,曹操的謀臣郭嘉臨戰"足智多謀",也曾批評過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批評過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宋太宗的不知兵等等,由於毛主席多讀善思以及他的軍事實踐,所以他對歷史上的軍事謀略和用兵知道,往往是信手拈來,精準要津。
第三,以歷史人物作喻,教育幹部,是毛主席評點歷史人物的第三大特色。
1953年6月,在接見共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的講話中,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兩次講到了周喻,第一次說:"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共青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有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第二次說:"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毛主席這兩次提到周瑜,其用義都是一樣的,使用孫權重用周瑜這個事情說明,選用人才不能排資論輩,姜不一定是老的辣,要相信青年,重用青年。
1962年,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毛主席針對一些幹部聽不得不同意見,舉例說:"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是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劉邦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兒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後要垮臺的。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這是對獨斷專行者敲起了警鐘。
毛主席對人物的評價當然不只限於上述這些。有些評價,從現實出發,評價很公用,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針對性。有些評點現實色彩和政治在更濃一些,出現了前後評價不一的情況,比如對孔子,毛主席在早年對孔子是基本肯定的,比如,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陝北公學魯迅逝世週年紀念大會上,曾將魯迅與孔子比較,認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到了1954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一次臨時會議上,毛主席還表示,他贊同郭沫若的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是革命黨的觀點,認為說:"孔子著《春秋》而亂賊臣子懼,那是孟子講的,其實,孔子周遊列國,就是哪裡在造反他就到哪裡去。孔夫子是革命黨,此人不可一筆抹殺。"再到了1957年,毛主席對孔子也是很不客氣了,他在一次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將康德、黑格爾、孔子、蔣介石捆綁在一起,說道:"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孔子和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需要讀一讀。"
林彪叛國出逃之後,有人在林彪的住所,發現了一些林彪肯定孔孟的文字,報送毛主席後,由此引發了"批林批孔",開始了對孔子的全面否定。又如對宋江,毛主席早年曾稱讚過樑山泊宋江等人,說宋江立忠義堂,劫富濟貧。到了晚年,卻認為《水滸》這本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巜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摒晁蓋於108將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這些評點都是因著不同的背景,而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毛主席在他的著作和各種場合評點過的中外人物非常多,在評講過的人物當中,既有帝王宰相,也有文臣武將,既有世界名流,也有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