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聽著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大,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這些故事,早早地就在我們心中有了概念,不過那時概念很模糊,只知道當時的紅軍路走的很辛苦,卻不知道是怎樣的辛苦。
直到長大以後,仔細瞭解了長征的故事,才知道,這一路走下來歷經了怎樣的艱辛。
北上路線
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在陝北的會師是在1935年10月往前推一個月,直到1935年9月9日,紅軍的中央機關才堪堪過完草地。
9月12日,在甘肅南部小村莊俄界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決定了將紅一軍與紅三軍整編合併為紅軍陝甘支隊,保證黨中央北上抗日。
前路何其艱險。紅軍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條,順著白龍江向東往文縣、武都、天水方向走,但是沿線早已有胡宗南的精銳部隊駐守。
當時的陝甘支隊人數還不夠1萬,並且剛剛走過草地,缺糧缺鹽,戰士們都餓著肚子,指戰員的身體則更虛弱,這種情況下,如果與胡宗南部正面硬剛,無異於以卵擊石,沒有勝算。
第二條,繞道青海。計劃中的青海路線是在一片面積龐大的無人區,太過荒涼,給養補給都跟不上,大部隊要走過去難上加難。
第三條,北上,從臘子口天險突破。這一路上的駐兵分別有土司楊積慶和軍閥魯大昌。
危急關頭,黨中央決定,向北行進,突破臘子口到達甘肅岷縣,這是所有選擇中,最容易實現的一個。
當紅軍開始北上以後,老蔣方面也得到了訊息。蔣介石派胡宗南向西前進,向陝甘支隊靠攏。而本身就駐紮在臘子口一線到魯大昌向前移動。
楊積慶則守好紅軍將會路過的沿線各個峽谷,把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收起來,執行堅壁清野的任務。
可以說,陝甘支隊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黨的軍隊正在圍攏,陝甘支隊只要在任意一處被截停,讓國民黨軍隊有時間合圍,那麼陝甘支隊的結局,要麼是被困在包圍圈中活活餓死,要麼只能重新南下,重新過大草地。
土司楊積慶的援助
讓紅軍與蔣介石都沒有想到的是,土司楊積慶深明大義。
他一面應付著蔣介石的命令,一面讓手下將毀壞的棧道和橋修好。並準備好糧食和草鞋,讓陝甘支隊順利透過的時候,派手下與紅軍秘密接觸,開啟糧倉,資助了紅軍30萬斤糧食。
要知道,當時長征沿線不只有蔣介石軍隊的攻擊,並且蔣介石一直領命沿線駐軍實行堅壁清野,讓紅軍沒有糧食。
在過草地前,指戰員想方設法籌備軍糧,最後分到士兵手裡的時候,前鋒紅一團大概每人分了5、6斤,後衛紅三團則更少,每人只分到3、4斤。
一路走來,因為缺少糧食,很多官兵都餓死在了大草地上,即使走了出來,大家也已經精疲力盡。而現在,竟然一下子有了30萬斤,按人頭來算,分到每個人頭上至少有30斤,也就是說,接下來的路程,至少大家都可以填飽肚子了。
於是,陝甘支隊吃飽飯,快速向前推進,往臘子口行去。
天險臘子口
“臘子口”是由藏語“臘子庫”演變而來,意思是“陡峭的山坡”,也就是峽谷地帶。
這條峽谷有300多米,呈南北走向。峽谷口很窄,平均只有8米,即使在山頭上的距離也才30米。兩岸的峭壁很高,大概有7、80米,並且十分陡峭,接近垂直於地面。
峽谷之中有一條河流,雖然水面不寬,水流卻很湍急,想要徒步走過去比較困難。河上有一座木橋連通河的兩岸。河的東邊有一片開闊地帶,是敵人的防禦陣地,防禦陣地之後還依靠山勢建有碉堡群。
魯大昌手下有3個旅2個團,他在洮河沿線部署了2個旅,自己的師部和特務團駐紮在岷縣縣城,在臘子口部署了1個營,在臘子口的南邊部署了兩個營。
當發現紅軍往臘子口行進的時候,魯大昌命令第一旅旅長梁應奎率2個營前往臘子口支援,也就是說,此時臘子口有三個營。
梁應奎將這3個營的兵力重新整合部署,一個營駐守橋東邊的防禦陣地,並派遣4挺重機槍集中對準橋面,一個營在臘子口內做縱深部署,而臘子口上游有一個三角形谷地,為防止紅軍從此處直接穿過,也駐守了一個營的兵力。
胡宗南的部隊正在趕來的路上,形勢迫在眉睫。
毛主席下達了兩天之內奪取臘子口的命令,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臘子口。
爬上懸崖,迂迴包抄
擔任突破任務的是有“開路先鋒”之稱的紅四團,曾經的飛奪瀘定橋,就是這支部隊。紅四團的作戰能力很強,並且身經百戰,他們一路猛攻,打垮了外圍的部隊。
但是到了橋邊的時候,卻難以前進。臘子口易守難攻,紅四團發起了5次進攻,都被重機槍打了回來,無法拿下陣地。
紅四團不得不重新想辦法突破臘子口。經過偵查地形,紅四團發現了2點可以利用的形勢。第一,敵方的碉堡只修了周圍,沒有封頂。
第二,懸崖峭壁上沒有敵軍的防守。這兩點可以結合起來,想辦法攀上石壁,從高的地方扔手榴彈壓制敵軍的重機槍,再由下面的部隊正面強攻以奪取臘子口。
那麼問題的關鍵來了,想要爬上這麼陡峭的石壁,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呢?
紅四團的隊伍中,有一名來自雲貴地區的16歲的苗族小戰士,他的名字沒有被流傳下來,只知道大家都叫他“雲貴川”。“雲貴川”長在大山裡,從小與山打交道,有辦法爬上陡峭的絕壁。
有了這名小戰士的絕技,紅四團重新制定進攻計劃,由團長黃開湘率領一連和二連從臘子口下游過河,爬上峭壁,實施高空迂迴戰術。他們預計迂迴部隊將在凌晨3點到達指定位置,從高空對敵方防禦陣地實施火力壓制,由政委楊成武帶領一個營的兵力正面強攻。
9月16日晚上21點,行動開始。渡河的兩個連隊來到臘子口下游,趁夜色漆黑,由馬馱著渡過臘子河。
來到懸崖下面的時候,只見“雲貴川”用一根綁著鐵鉤的長竹竿鉤住山上的樹木,順著竹竿雙手雙腳並用往上爬,沒一會兒就爬了上去,再將用綁腿連線起來的繩索放下去,將戰友一個一個帶上來。
這時候,為了掩護迂迴部隊,負責正面攻擊的部隊則在橋頭假裝進攻,吸引住敵人目光。戰鬥一直在打響。敵人方面也很急,他們擔心這三個營無法守住臘子口,一直請求上峰速派特務團增援。
預計的時間凌晨3點很快到來,對面山頭卻遲遲沒有亮起訊號燈,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
凌晨4點,依然不見訊號。政委楊成武再也等不下去了,因為再過2個小時就要天亮,天亮以後敵軍視野清楚,根本難以進攻,就又要等待1天。於是,楊成武下令實施強攻。
正面部隊一部分人去到橋下,一部分人匍匐前進到橋頭,同時開火,戰火非常猛烈。正在這時,空中升起了2枚訊號彈,1枚代表迂迴成功,1枚代表進攻開始。這讓正面進攻的部隊士氣大振,立刻發出3枚訊號彈響應。
然而迂迴部隊的落腳點距離地面太高,手榴彈在空中的時候就爆炸了。
於是“雲貴川”徒手下到更低的位置,準確地炸燬了敵人的碉堡,卻也引來了敵人的火力,犧牲在了臘子口。
突破天險,取得勝利
敵軍被打得潰散,紅四團拿下了橋頭陣地,並一路向縱深發起進攻,全殲此處的敵軍,並得到了敵軍彈藥庫。
其實如果魯大昌的特務團來支援梁應奎,紅四團不會打得這樣快速。只不過梁應奎等啊等,等來到不過是魯大昌派人送來的幾箱迫擊炮彈,根本沒有援兵。
原來,國軍內部正在內訌。魯大昌是當地軍閥,國民黨的第十二師想把魯大昌趕出岷縣。魯大昌的兵力都派駐到了各處,身邊只剩下特務團。他害怕特務團派出去會被國軍第十二師端了老巢,所以根本不敢讓特務團離開自己。
梁應奎很崩潰。在紅四團的猛烈進攻下,9月17日凌晨,紅軍順利佔領天險臘子口。
大隊陝甘支隊的人馬從這小小的臘子口,湧進岷縣,嚇得敵軍閉門不出,連內訌都顧不上了,讓陝甘支隊順利佔領了大草灘,並且帶走了魯大昌在這裡存下的10萬斤糧和2000斤鹽。
糧食在楊積慶處已經獲得了30萬斤,並不是特別珍貴,最珍貴的是那2000斤鹽。當地本來就缺鹽,紅軍在來的途中,身上帶的鹽基本都用完了,不得不吃淡食。
少數有鹽的連隊,都是因為指導員貼身保管,才存下一點,每餐飯的時候,用手指夾出一點點攪在湯裡,嚐個味道而已。如今一下獲得2000斤,實在是意外驚喜。
結尾
紅軍長征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陣地、一個陣地打下來,一條路、一條路地走下去,走過了25000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讓這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就像楊積慶一樣,因為紅軍天然的正義屬性,讓老百姓投向紅軍,使革命隊伍壯大。
再看看國民黨那邊,有充足的食物,有充足的槍支彈藥,物資裝備都齊全,卻拿紅軍無可奈何,這是因為他們不是代表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是因為他們的不團結,如蔣介石部隊與軍閥魯大昌的較量,前線打得火熱,後面居然還在內鬥。
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成為勝利之師?
參考:
人民日報二論: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引用日期2021-04-02
民國時期的重大軍事事件 .卓尼春秋[引用日期2012-06-16
紅軍長征中的會議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