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頗受創投資本高度青睞的獨角獸企業在IPO後連續“破發”。
12月15日,百濟神州在科創板二次上市,雖然有高瓴投資重倉力挺與綠鞋機制護航,其IPO首日仍下跌約16%。
12月14日,順豐同城在港股上市,連續兩個交易日累計下跌約15.7%。
12月10日,滬港兩地資本市場陸續上市的4只醫藥股出現三隻破發,一隻勉強收平的狀況。
有資料顯示,11月初以來,港股已出現7只新股6只破發的狀況,普遍存在於大消費、SaaS、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各個資本熱烈追捧的賽道,其中不乏創投機構高度看好的獨角獸企業。
隨著獨角獸企業IPO破發現象日益增多,越來越多創投機構是否會調整投資策略減少Pre-IPO高價投資,儼然成為市場密切關注的焦點。
12月21日,多位PE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新股破發狀況增加,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投資策略。
“事實上,很多獨角獸企業在IPO時出現破發狀況,存在著多重原因,比如宏觀經濟波動導致二級市場投資偏好下降,一段時間內資本不願投資高科技企業,轉而偏好投資公共事業等防禦性行業;再如此前高科技企業估值漲幅過大需要回調,也會影響二級市場投資機構對新IPO企業的估值判斷;還有近期奧密克戎疫情衝擊與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步伐加快,都會影響到二級市場對獨角獸企業的估值調整。”一位PE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透露,對此他們認為這屬於二級市場的短期現象,不會影響到一級市場的投資策略。
“目前,我們仍積極推動一些中後期企業積極運作IPO程序,甚至安慰這些企業家無需在意股價短期漲跌,只要企業業務業績保持穩健增長,最終股價會充分反映企業增長基本面。”他指出。
但記者也瞭解到,隨著獨角獸企業IPO破發數量增加,一些創投機構也擔心IPO視窗期已經“關閉”——尤其是此前美聯儲持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與高科技企業倍受資本追捧時期,獨角獸企業往往能獲得更高融資額與IPO估值,但現在他們發現部分所投資的獨角獸企業在IPO融資路演期間獲得基石投資者投資的難度正在加大。
“無論是生物技術研發,還是大消費等熱門賽道,越來越多二級市場投資機構更希望看到獨角獸企業能擁有成熟的業務模式與良好的利潤增長態勢,不願再為虧損企業、或者一個成長故事買單。”一家創投機構合夥人向記者指出。這驅使他們會和一些企業溝通,是否暫緩IPO程序,等待新的IPO視窗期來臨。
在他看來,只要創投機構沒有高價參與pre-ipo投資,目前他們遭遇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與專案退出虧損風險的機率相當低。
這位創投機構合夥人同時坦言,此前大消費、SaaS、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重要賽道的Pre-IPO投資階段,很多專案都存在較高的溢價投資。目前不少參與高價入股的創投機構正面臨投資浮虧壓力。
“年初我們接觸過兩家企業,分別是在大消費與生物醫藥細分市場處於行業龍頭地位的企業,也打算今年下半年實現赴港上市,但這兩家企業的Pre-IPO階段估值比我們預期高出逾80%,其中一家大消費企業的估值市盈率,我們原先預計在18-20倍之間,但企業方要求按30倍市盈率估值進行投資。”他回憶說。經過創投機構內部多番討論,他們最終決定放棄這兩筆Pre-IPO專案投資,但也有不少創投機構按照這個價格爭相投資。
“如今看起來,這兩個專案若按現在市場狀況赴港IPO,參與pre-ipo高價投資的創投機構基本將面臨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風險。”他指出。
記者多方瞭解到,今年以來不少Pre-IPO投資專案之所以出現超高估值,一方面得益於去年高科技企業倍受二級市場資本追捧,帶動一級市場企業估值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則受到今年PE市場資金相當寬裕影響,觸發大量創投機構提高報價爭搶獨角獸企業等優質專案。
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總規模同比增長了50%,新募基金數量同比上升87.2%。強勁的募資額度推動了股權投資再度活躍,令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PE機構總投資額超過1萬億,投資案例數和總投資金額同比漲幅均超過70%。
“這背後,很多創投機構為了快速拿出投資業績,爭相高價投資一些Pre-IPO階段的獨角獸企業,但現在看起來這種賺外錢策略與賺取一二級市場價差的策略再度失效。”一位PE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直言。目前很多創投機構正在密切關注晶片研發、半導體、生物醫藥、AI等重要賽道的大型龍頭企業IPO股價表現,透過判斷他們是否遭遇破發,一方面判斷是否推動這些賽道其他獨角獸企業加快IPO步伐,另一方面則評估這些企業在IPO後是否遭遇破發。
“畢竟,若大量投資企業在IPO後出現破發狀況,對PE機構品牌形象也是一大負面衝擊,有可能會引發眾多LP(出資人)對PE機構投資眼光的懷疑,不利於PE機構後續募資。”他指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