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專精特新”是政策熱詞、產業熱詞,當然也成為了投資熱詞。投資人本就是嗅覺最為敏感的群體,面對明確而密集的政策訊號——“脫虛向實”和“補鏈強鏈”,大批的資本從網際網路、新消費等領域,湧向了過去並沒有得到太多關注的工業製造業領域,希望掘金“專精特新”,發現未來“小巨人”。
尤其是科創板和北交所的陸續推出,不僅為中小企業,尤其是工業製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也為資本搭建了新的退出通路,這是資本敢於下注的關鍵因素。相對於不確定性猛增的美股市場和門檻較高的港股市場,新的可能性怎能不激動人心呢?
但是,在這個被戲稱為“99%的投資人並不懂”、連中國風險投資的“美國師傅”們也沒能玩轉的新領域,各路資本喜憂參半、冷暖自知。
“專精特新”被瘋搶
“網際網路融資最火爆的時候,我都沒有見過這種場面。”在一線投資機構負責工業專案的投資人Derek對《中國經濟週刊》講述了他近期的“神奇經歷”。
“一家做新材料的創業公司,去年的營收只有兩三千萬,但估值卻達到了40億。我們去參加融資會之前,想去公司做背調再和創始團隊交流一下,得到的回覆是抱歉沒時間。後來的投資會由於公司場地有限只能線上舉行,因為有超過200家投資機構參與出價,很多投資人連公司都沒去過。”Derek說。
究竟什麼專案如此誘人?Derek透露,這家公司生產的是VR/AR裝置需要用到的一種特殊材料。“但離真正量產還有十萬八千里呢。”他說。
“VR/AR裝置被認為是未來元宇宙的入口,元宇宙被描述為繼PC和智慧手機之後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就像現在人手一部智慧手機一樣,萬一未來人人都會有一副進入元宇宙的VR眼鏡呢?”Derek表示,大批帶著“網際網路思維”進入工業製造業的投資人,就是喜歡這種“故事”。
Derek最初將此事當作笑話與同行分享,但後來他發現,這不是笑話。“我們又看了一家做動力電池的創業公司,給出的份額並不多,只接受3~4家投資,但至少有50家投資機構去競爭。現在投資圈真的太捲了,我都想去創業了。”Derek半開玩笑地說。
清科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計發生9391起投資案例,其中,披露金額的交易數共計8758起,披露金額規模合計10540.36億元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和投資總金額已經超越2020年全年,同比分別上升70.5%和74.9%。
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新募集4574只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基金,同比上升87.3%;募集金額達到12690.39億元人民幣,相較去年同期上升50.1%,新募基金數量和募資規模也均已超過2020年全年。
這麼多的錢,該去哪兒?確實是個問題。
警惕工業製造業投資的“網際網路思維”
隨著工業製造業突然從創投圈的舞臺邊緣被推上了核心賽道,大批從網際網路領域撤離的VC和PE們順應政策導向蜂擁而至,也有過去投新消費的投資人雄心勃勃地來投資“工業國貨”。
這對於一直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製造業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來說,當然是好事,但風口熱浪之下,也需要一些冷靜思考。
“中國VC(風險投資)行業發展只有20年的歷史,但機構數量已有數萬家,從業人數上百萬,遠遠超出百年風投歷史的美國。而且過去20年,中國VC主要投向網際網路領域,‘美國師傅’們也不投資工業製造業,因此目前並未形成一套成熟、權威的針對工業製造業的投資體系。”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他是行業裡為數不多的、做工業技術領域早期投資已經十幾年的投資人。
黃河是技術出身,在清華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並留校任教,在工業和投資領域都擁有多年從業經歷,他已經投出了多個“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名單上的很多企業,我都去實地看過和研究過,確實有很多好公司,但也有‘水貨’。”他說。
黃河對於許多投資人試圖在工業技術領域複製網際網路的投資模式表示了擔憂。他認為,目前主要有兩大誤區。一是工業技術領域和網際網路行業投資的關鍵邏輯不一樣,網際網路領域可以投資一堆專案,只要一個專案押準了,獲得超高回報,整個投資就是成功的;但在工業技術領域,能夠成長到超過500億元市值的公司數量非常少,很難出現單個專案獲得巨大回報的情況。所以,投資要有更多的確定性,不是保證不錯過,而是保證少投錯。
二是投資人過度迷戀技術。“一定要把工業作為一個體系去理解,技術只是一方面,從來就不能說技術好就是一家好公司。真正頂尖的、純粹靠技術過活的公司不是沒有,但那是極少數。工業講的是:你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你要用多少錢解決我的問題;你能不能穩定地解決我的問題。簡單說就是要好用、便宜、穩定和大批次,而且除了自身過硬,還要管理好供應鏈。”黃河表示。
黃河認為,優秀的工業企業大多數只需要在技術上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先進性,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技術轉化落地。如果技術落不了地,找不到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場景,一切都是空談。
“工業技術領域的投資要堅持‘週期長、賽道寬、不唯純技術論’的投資準則。有這些經驗,不是我們比別人高明,而是來自我們從2010年開始做工業製造業的早期優勢,學費交得早,坑都踩完了。”他說。
區域性已經過熱?工業製造業靠錢砸不出頭部企業
“整體不好判斷,但區域性的投資過熱已經非常明顯了。”黃河認為,眼下的工業和技術早期投資,可能正在經歷中國風險投資歷史上的一次泡沫,資本的大量湧入形成了區域性和週期性過熱,程度甚至超過了當年的網際網路。
從去年開始,機器人領域是“區域性過熱”的典型代表。創投圈甚至流傳著這樣的段子:全中國的投資人不是在東莞松山湖,就是在去東莞松山湖的路上。因為那裡聚集了大量機器人領域的創業公司,甚至有矽谷的機器人公司不遠萬里搬到了松山湖。
“現在對機器人領域的投資額已經是整體市場規模的幾十倍,連全民關注的半導體行業吸引的投資額也沒有超過整體產業規模。有的機器人創業公司,公司成立4個月,收入為零,只有PPT,但已經完成了3輪融資,估值超過20億元。當年的網際網路也沒有這麼瘋狂。”黃河感嘆。
更讓人驚詫的是,即使在機器人行業內部也“冷熱不均”,故事更好懂、未來想象力更大,但當下並沒有太多應用場景的C端機器人火爆異常。
“在機器人領域一年260億元左右的投資額中,有超過220億元是投向C端機器人的,而B端的工業機器人雖然市場規模有400億元左右,年增長也能達到20%,但獲得的投資只有40億元左右。”黃河透露。
原因很簡單,部分揣著“網際網路思維”的投資人認為,確定性的20%年增長,不如不確定但有可能達到萬億規模的C端市場有想象力。實際上,科學儀器、工業AI、工業網際網路、自動駕駛等很多領域,都出現了局部過熱和週期性過熱的問題。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大量資本在一個個風口中席捲而過,數度留下“雞毛遍地”,但大浪淘沙之下,也確實砸出多家市值千億、萬億的頭部企業。黃河認為,資本在一些領域過熱,如果只是帶來資金效率的低下並不可怕,糟糕的是會“劣幣驅逐良幣”,把整個行業搞垮。
Derek也有類似的擔憂。“一家公司的產品終端銷售價4萬元,但給渠道的價格8萬元,然後再拿錢補貼渠道。為什麼?因為這家公司融了大筆的錢,要‘做出’營收資料好達到科創板上市的門檻。公司還高薪養了上百個博士,以‘實現’高研發投入,但實際上這類產品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博士。這套融資買客戶、低價搶市場的網際網路打法,會讓行業裡真正做事的公司沒辦法做下去。”Derek說。
更讓人擔憂的是,資本過度集中在一些“高精尖”賽道,但與製造升級、技術提升相關的諸多關鍵環節卻依然還是“資本窪地”。
投資人在很多人印象裡一般都很精明 ,為何會表現得“人傻錢多”?黃河認為,創投圈普遍缺乏工業製造業的經驗,技術門檻導致資訊不對稱是一個原因,但也不排除就是有人做投機而不是做投資。“投資機構去投出一家好公司,助推一個行業,和賺到錢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可能對一些人來說,只要資料好看,成功退出賺到錢,留下一地雞毛也沒關係。”他說。
要解決這些發展程序中難以避免的亂象,黃河建議,監管應該更加細緻,比如科創板只要求營收,不要求利潤,給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時間是對的,但也要有配套的約束條件,比如虧損要逐年收窄等,以防止有公司透過鑽研規則成為僅僅停留在上市檔案裡的“好公司”。
“資本本質就是逐利的,只有讓資本在爛公司身上賺不到錢,才能把錢‘逼’到好公司那裡。”黃河表示。
(應採訪物件要求,文中Derek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