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漢族冉魏政權屠殺了大量的胡族,站在現在的立場來看固然殘暴,但是當你身臨其境,卻不能不說有著歷史進化的必然規律,這本身是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無奈的選擇,特別當你身為這個民族的後裔的時候,你很難用正義與非正義來評述這些殘酷的歷史。固然,冉閔殺胡在那樣的亂世沒有那麼多的正義可以宣講,也沒有那麼多理想主義的成分,我們無需過度渲染,殺戮也不是什麼可以炫耀的事情。但是這個事情的發生,與胡漢中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正是這樣的反抗,才促使胡人必須與漢人共存,而不能用互相屠殺來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重點。
下面就介紹一下冉閔的事蹟。在南侵中原的胡族之中,羯、白匈奴、丁零、鐵弗、盧水胡、鮮卑等部落來自北方苦寒的草原地帶,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騎射本來就是他們自小學習的生存技巧,戰鬥力自然比習慣於農耕的漢族居民要為強悍。但漢族居民也成立了“乞活軍”,而這支軍隊的名字,也反應了因為到了生死的關頭,這支軍隊進行的是死裡求生的戰鬥,因此戰力也空前強大。
冉閔的父親冉瞻就出身於“乞活軍”。冉瞻父子在一次作戰時為羯趙俘虜,石勒為冉閔改名叫石閔。成年後的冉閔驍勇善戰,逐漸成為後趙帝國的高階將領。公元349年,後趙皇帝石虎死,後趙權貴互相攻伐,冉閔也捲入其中。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區域,想殺掉冉閔等人。冉閔、李農反攻殺了孫伏都等人,冉閔釋出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凡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胡人有的攻破城門,有的越牆而出,逃亡者不可勝數。在城內發令稱:“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命城門不再戒嚴。於是百里之內的趙人都進城來,離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滿了城門。冉閔明白鬍人不願為己所用,頒佈命令告知內外趙人,斬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凡文官進位三等,武職都任牙門。一天之內,殺了數萬胡人。冉閔親自率領趙人誅殺胡羯,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達二十餘萬,屍體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當地的軍隊依照冉閔的命令殺了他們,當時外表長得高鼻多須的人有一半因濫殺而死。
公元350年,石閔宣佈複姓冉閔,殺死皇帝石鑑,滅亡後趙。冉閔稱帝建大魏國,史稱冉魏。中原漢族有了自己的漢族政權,並以此對胡人開展反擊,胡族紛紛北遷。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一萬人馬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徵糧。鮮卑族得到這一訊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乘機消滅新生的冉魏政權。冉閔被鮮卑的十四萬騎兵包圍在常山,並被斬於遏陘山。
史書記載,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對此評說:“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又說:“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鬥爭的極端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