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五大名山,
東嶽泰山、南嶽衡山、
西嶽華山、北嶽恆山。
以及今天的主角,中嶽——
屹立於“天地之中”的嵩山。
※本文為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華夏地理》過刊精華,選於2010年10月刊
撰文:朱儁 瞿煉
攝影:陳新宇
關於“天地之中”這個頭銜,嵩山可是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早在於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和人遊嵩山十二題 其三 二室道
范仲淹
太室何森聳,少室欲飛動。
相對起雲霞,恍如遊仙夢。
何以寵此行,行歌降神頌。
坐落於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嶽寺內的嵩嶽寺塔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磚塔。塔高37.05米,平面十二邊形,塔身由青磚黃泥壘砌而成,塔心室為空筒狀,自下而上直達頂部。塔身之上施疊澀簷15層,層層收分,使塔的外形輪廓呈現出輕快秀美的拋物線造型。古塔藝術價值和技術價值兼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登封觀星臺建於元初,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象觀測建築。磚臺高9.46米,北壁砌有上下直通的凹槽,凹槽底部連線著一條長31.19米的石圭。石圭又名“量天尺”,是中國古人發明測量日影長度的觀測裝置。
那麼,何謂“天地之中”,
為什麼“天地之中”在嵩山呢?
答案就在嵩山南麓、登封縣告成鎮北的一座周公廟裡。傳說此處就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公旦觀測“地中”的所在。
測景臺用青石製作,分臺座和石柱兩個部分,通高3.91米。根據《周禮》的記載,周公用“土圭法”測量太陽的影子,從而找到了地中。而後漢代註釋《周禮》的大學問家鄭玄對此說也深信不疑。
不過,其實不僅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土圭法”缺乏科學依據,早在唐代,天文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用“土圭法”求地中不具可操作性。當時擔任太史監的南宮說被派往今河南省進行天文大地測量。各地的實測結果證明《周禮》的記載和鄭玄的註釋都不足為據。不過,南宮說所證明的只是“土圭法”的謬誤,對於“天地之中”位於嵩山的說法,他倒並不懷疑——這可以從他主持修建“周公測景臺”得到證明。
雨後晨曦中位於周公廟內的周公測景臺——“景”字在此通“影”,指日影,是唐代太史監南宮說為了紀念週公而特別建造的。
《周禮》所記載的,“地中”是:
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
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少室山五乳峰下,少林寺素有“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譽。塔林是寺內歷代高僧長眠的墓地,高僧圓寂以後,屍骨或骨灰埋入地宮, 上面建造墓塔以示功德。這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塔群,儲存了唐代以來直至現代的和尚墓塔240多座。
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初祖庵,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建。它是中國北方現存的、與《營造法式》規範最吻合的北宋建築,和寧波保國寺大殿齊名,堪稱中國北宋建築的南、北雙璧。
初祖庵大殿建於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主殿雖幾經修葺,但其斗拱比例、樑架結構及石柱及牆的石護腳等主要構件和特徵,仍保持北宋時期的面貌。
初祖庵殿內兩山壁繪有菩提達摩後至三十五代的祖師畫像,四根金柱上各雕刻有一尊神王,有的握杵,有的配劍,有的執鞭,威嚴神武,古樸蒼勁,是北宋石刻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初祖庵大殿東側山牆內壁,護腳石石面上浮雕著北宋時代十分流行的渡海羅漢形象。殿宇中的簷柱、內柱、內外群肩石及佛臺四周都有精緻的浮雕,皆為建殿時所刻,以海浪為背景,刀法古拙勁健、意境深遠,藝術價值極高。
(滑動下圖,初祖庵大殿東側山牆內壁渡海羅漢)
淨藏禪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是六祖慧能的傳燈弟子淨藏禪師的墓塔。古塔位於太室山南麓會善寺的西側,單層重簷亭閣式;除塔剎為石雕外,塔基和塔身均由青磚砌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唐代單層塔中的傑出作品。
雄峙在中原,
嵩山見證著歲月變遷。
黃帝大禹常遊於其巔,
夏商周皆立國在其下。
女皇武曌曾親自登峰舉行封禪。
※五嶽之中,武則天對嵩山情有獨鍾,她尊嵩山為“神嶽”,把“登山封禪”的地點也遷移到了嵩山,也是“登封”的名字由來。她擢升嵩山的地位,絕非心血來潮,而是出於女皇帝的深謀遠慮——她需要“天意”,把自己加以神化。
嵩山兩位最重要的神祗都是女性,啟母和少姨,啟母闕紀念的是大禹的正妻塗山氏。傳說中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化為巨石, 石破生啟。
啟母闕上平雕的漢代蹴鞠圖:一個頭挽高髻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踢球,兩旁樂人擊鼓伴奏。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在漢代,踢球時多有音樂伴奏,表現為一種球舞的形式。
(滑動下圖以看清啟母闕平雕細節)
太室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時陽城令呂常所建,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漢闕造型古樸,既具漢代石構建築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頂等細部融合了木構建築的技法。其畫像雕刻技法以線寫形,以形傳神,粗獷古拙,氣息浪漫,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並稱“漢代三闕”。
“崧高維嶽,駿極於天”
——《詩經·大雅》
“天地之中”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天文學概念,它同時兼有豐富的哲學、歷史和政治意涵。源於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出自歷史的造化,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人文觀和地理觀。
預購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9月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