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喜歡在茶室和書齋懸掛“禪茶一味”這一書法作品,但何為“禪茶一味”,是指禪、茶本是一體?還是指修禪和茶道相通?抑或是指喝茶能啟迪人生的感悟?
我理解的“禪茶一味”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由入世至出世的生活態度,並非指喝茶修禪,禪、茶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禪茶一味的內涵揭示的是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人生百態,每個人均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但無論身處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差異如何,均有初心的影子,如老子“沌沌兮,若嬰兒之未孩”,每個人都要面對並思考老子的“摶氣至柔,能嬰兒乎?”的人生哲學。基此,禪、茶即是人們試圖以自修的方式保持初心的一種表現形式和修身的過程。
所以說,參禪、品茶是人生的過程,是生活的一部分,“禪茶一味”非指禪、茶,而指人心,是追求生活與禪修、茶修的統一性。所謂“參禪以正心,茶修以養心”,禪茶生活是提升心靈境界的過程,所以稱“禪茶一味”。
一、 禪的意義
禪,音本讀shan ,《說文解字》的解釋,禪為“祭天也”。
東漢明帝永平四年,佛教傳入我國,依據佛經“禪那”梵語音譯,借用了“禪”字,讀音依梵音,讀chan,意為“棄惡”、“功德叢林”或“思維修”、“靜修”等。
關於禪的意義,星雲和尚曾講過“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禪是開放的,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當你的心有了禪,心就不一樣了,生活也不一樣了。”
禪意和修禪,並非釋家獨有。儒家經典《大學》開篇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宗明義,教育以“至善”為最高目標。“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均滲透著“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的自修自律的人生價值。
老子的《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嬰兒生活不用智卻與自然之智相通,“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字裡行間無不闡述著修心的意義。
所以,禪修首先是一種處事心態、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佛教的“安心”,是道家的“初心”;是儒家的“至善”。是在“善”的基礎上所擁有的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
禪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修禪是人生修正錯誤、棄惡揚善過程,也是對人生感悟的過程,如蘇軾的《觀潮》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二、 關於茶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從植物學角度講,不過是一種嫩枝無毛的灌木或小喬木。
唐代以前沒有“茶”字,均寫作“荼”字,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了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實,我國飲茶的歷史遠早於唐朝,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衣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暫拋開書中記載的傳奇性,至少可以看到我國對茶的認識經歷了從野生到種植,從藥用到飲用的過程。
我國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人們雖在飲茶的起源各持己見,但普遍認可的是:是魏晉的“清談”之風,導致文人雅仕把飲茶賦予文化內涵。
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自宋代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飲茶之風普及到了庶族百姓,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至此,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開門七件事”之一;宋朝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記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此,茶作為生活必需品延續至今,明朝唐伯虎《除夕口占》:“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閒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元代雜劇《百花亭》“加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三、 禪茶一味與“善、執、睿”
起初,茶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飲品而已,本與禪無緣。“禪茶一味”淵源於佛教的禪宗,將茶和禪聯絡起來的是唐時趙州(河北趙縣)高僧從諗(shen)禪師,河北趙縣柏林禪寺也因此被尊為“禪茶一味”的起源地。
據載:“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雲:‘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人,‘曾到此間否?’雲‘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叫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叫伊吃茶去?’,師雲‘院主’。院主允諾。師雲“吃茶去”。
這段公案在《指月錄》、《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景德傳燈錄》均有記載,
喝茶如禪宗的修持,是修心的過程,在寧靜的飲啜中以求人生的感悟,所以“禪茶一味”體現著禪宗“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的境界,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
如何修心?修心的過程如何?修心的結果是什麼?修心的基礎是“善”,修心的過程要“執”,修心的結果是“睿”。
《壇經》: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可見,禪宗也不僅僅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表面看是不重戒律、讀經,實質是告誡人們修心過程中的執著和對善心的呵護,修心是形而上,喝茶為形而下。“善”是我們的初心,“執”是我們的方法,“睿”是我們的目標。在由“善”至“睿”的過程中,“執”表現為一種堅貞的品格。
禪茶一味和“善、執、睿”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花梨雅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