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跑步運動中感覺到“累”實質上就是“運動性疲勞”,它是運動中常見的一種機體反應。 產生適度的疲勞後,再透過合理的恢復措施可以促進人體功能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過度的疲勞不僅對促進。
健康和提高運動成績無益。面且可能會造成各種運動損傷危害健康。因此,瞭解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 掌握合理、有效地消除疲勞的措施,對提高運動成績和增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運動性疲勞的概念
運動性疲勞是指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一個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運動性疲勞使人體的工作能力及身體機能下降,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和及時採取消除被勞的有效措施,人體的工作能力及身體機能就能很快得到恢復。所以,運動性疲勞是一種暫時的生理現象,對人體是一種保護性抑制。運動性疲勞出現後,只要不使疲勞積累而產生過度疲勞,它並不會損害人體的身體健康和影響運動訓練,反而透過疲勞的產生及恢復和強化的訓練,使人體的身體機能及運動能力達到超量恢復,更有利於人體訓練水平和運動成績的不斷提高。
二、運動性疲勞的恢復過程 運動性疲勞的恢復過程目前有超量恢復說和應激說兩種。
1.超量恢復說
運動時和運動後供能物質量的變化是消耗和恢復過程保持平衡的結果。運動時以消耗過程為主,恢復過程跟不上消耗過程,表現為能源物質數量下降;運動後休息期,以恢復過程為主,消耗過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質逐漸恢復,達到或超過原來水平。這主要是從運動時能源物質的消耗和結構蛋白的變化和恢復過程的規律說明運動能力提高的機理。超量恢復的基本規律可用下圖表示。
第一階段:消耗。在運動時能量物質的消耗大於恢復,所以能量物質逐漸減少,各器官系統工作能力逐步下降。
第二階段:運動後的恢復階段。這時能量物質的恢復過程大於消耗過程,能量物質和各器官系統功能恢復到原來水平。
第三階段:超量恢復階段。運動時被消耗的物質不僅恢復到原來水平,而且在一段時間內還出現超過原來水平的情況,此稱為“超量恢復”或“超量代償”。隨後又回到原來水平。所以,超量恢復說為大運動量訓練,以及訓練的節奏性、系統性等提供了理論依據。
2.應激說
運動訓練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提高運動能力。因為運動成績與完成專項比賽有關的各系統機能能力的協調性、合理性以及及時獲得最大功率的表現力密切相關。運動訓練促使運動能力提高是一個適應和發展的過程。運動訓練所引起的身體變化、恢復和適應過程的規律有一致性,即為應激說。應激說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主要是針對不同專項、不同性質的激烈超負荷運動時機體產生的應激反應,並以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垂體性腺系統激素調節為核心,從機體的能源儲備和動員能力、代謝和機能調節能力、身體防禦能力三個主要方面研究運動訓練對身體的生理、心理適應和提高過程的規律,同樣為超負荷的大運動量訓練、訓練期適應和運動能力提高提供理論指導。
運動應激的核心是透過激素調節,由激素影響酶的活性從而改善機能儲備和機能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三、運動性疲勞的型別
運動性疲勞大體上可分為肌肉疲勞、神經疲勞和內臟疲勞三類。
(1)肌肉疲勞時,肌力下降,肌肉收縮速度和放鬆速度減慢,收縮時間比正常時延長4~5倍,放鬆時間比正常時延長12倍,嚴重影響肌肉的快速、協調動作。肌肉出現僵硬、腫脹和疼痛,可能是由於機械負荷使肌纖維發生細小損傷、乳酸等代謝產物的積累和水分的積蓄等多種因素引起的。
(2)神經疲勞表現為大腦皮層功能下降,如反應遲鈍、判斷錯誤、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時,大腦皮層其他部位及皮層下中樞功能亢進,膝反射發生改變,腦幹及小腦功能低下,動作協調性受到了破壞。
(3)內臟疲勞多表現為呼吸和心臟的疲勞,呼吸肌疲勞使呼吸變淺變快,氣體交換能力下降。心臟疲勞時,心肌收縮力量下降,心輸出量減少,心率發生改變。
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是產生疲勞的重要因素,同時,各內臟器官、肌肉和血液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也促進疲勞的發生。因此,運動性疲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致。
四、判斷運動性疲勞的簡易方法
判斷運動性疲勞的出現及其程度,對科學地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和合理地安排運動訓練及提高運動成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運動員的主觀感覺如何判斷運動性疲勞。例如,疲勞時出現疲乏、頭暈、心悸、噁心、面色蒼白、眼神無光、呼吸表淺、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運動能力下降等。
疲勞的程度可分為輕度疲勞、中度疲勞和極度疲勞。一般情況下,可以透過運動員的自我感覺(如疲乏、頭痛、腿痛、心悸、噁心等)和某些外部表現(如面色、排汗量、 呼吸,動作、注意力等)來判斷疲勞的程度(如下表所示)。 有時也可測定某些生理指標以作判斷疲勞程度的依據。
五、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
為了使運動中所消耗的物質和各器官系統下降了的機能儘快恢復,以及運動中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儘快消除,不致使疲勞積累而造成過度疲勞,一般可採用下述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
1.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是消除疲勞、促進體力恢復的一種有效措施。運動後做整理活動,可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仍保持在較高水平,有利於償還運動時所欠的氧債和使生理機能水平逐漸平緩及逐漸下降到一定的水平上。
整理活動包括慢跑、呼吸體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練習。尤其在運動後做伸展練習,可消除肌肉痙攣,改善肌肉血液迴圈,減輕肌肉酸脹和僵硬程度,消除區域性疲勞。
2.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最好方法之一。睡眠時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降低,體內分解代謝處於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謝過程則相對較高,有利於體內能量的蓄積。運動員每天要保證有不少於8~9小時的睡眠時間。在大運動量訓練或比賽期間,睡眠時間應適當延長。要創造安靜、空氣新鮮、臥具衛生的睡眠環境。
3.合理安排膳食
合理安排膳食是消除疲勞或提高抗疲勞能力的重要手段。急性疲勞時,應注意補充能量和維生素,尤其是糖、維生素C及B族。夏季或出汗較多時,應補充鹽分與水。食品應富有營養和易於消化,並儘量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
4.物理療法
運動後進行按摩、溫水浴或區域性熱敷,可以促進全身或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加強新陳代 謝,加速致疲勞物質的排除。溫水浴的水溫以(42土2C) 最為適宜,沐浴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每天不要超過2次。區域性熱敷的溫度以47~48°C為宜。在運動前,對負荷量較大的部位做10分鐘的熱敷,可推遲運動中出現疲勞的時間。
5.氧氣及負氧離子吸入法
疲勞時肌肉和血液中有大量酸性代謝產物,吸氧可促進乳酸氧化,對消除疲勞有效果。對訓練和比賽引起的極度疲勞,即肌肉痠痛、僵硬、酸鹼平衡失調等有明顯效果。特別對拳擊、摔跤、柔道等頭部受到撞擊的運動員,有減輕頭痛、頭暈,改善睡眠的作用,對消除無氧訓練後的疲勞更為有效。
負氧離子有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速組織氧化還原過程、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濃度等作用,有助於機體運動後運動性疲勞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