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豪邁的北方小鎮不同的是,江南小鎮大多柔情似水,大多皆因煙雨般的韻味與風情,一路青石板、一把油紙傘,隨心而行,就已經讓人流連忘返其中了,南潯、烏鎮、周莊等江南古鎮皆是如此,而在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上卻有不一樣的江南小鎮,說是柔情的江南小鎮,但它又有著北方的豪邁,集兩者風情於一體,很是獨特,非常值得前去一遊。
桃渚古城,始建於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滄桑歷史,原是明朝專門抗擊倭寇設定的千戶所,作為台州府最重要的海防前哨而設立,戚繼光就曾在這裡主持抗倭工作。自建成後,當地百姓圍墾海塗,在附近栽種桃樹,故而稱之為“桃渚”。在歷史上,這座古城曾經過三次大改造,最終形成如今的格局,是浙江省儲存最為完好的所城。
桃渚古城整個平面結構為方形結構,城池前有護城河,西南側空曠無比,沒有大型的建築、地形遮擋。古城城牆長1366米,其中東城城牆長431米,西城城牆長285米,北城城牆長300米,南城城牆長350米,城牆的高度在4米到6米左右,城基寬40米。城門呈拱券型,城門的高度在2米到3米左右。城牆上原先設有14個敵臺,如今儲存有12個,用來觀察敵情,在敵臺的外壁上則是馬面,每座城門內還都設有甕城。
古城其實面積不大,不過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距離海岸線僅10多公里,依山而建,易守難攻,戚繼光曾在此大敗倭寇,桃渚還保留著古堡式的城池,一個城堡就是一個村落,因人居住在城中,又被稱作城裡村。在城北的後山上,是明代的“眺遠”、“鎮海”石刻和烽火臺、點將臺。山腰處還建造了座天后宮,始建於明朝時期,供奉的是當地信奉的天妃娘娘。如今有三間廟宇,天妃娘娘是當地航海保護神,別名為媽祖娘娘,每當漁民出海前,都會來天宮廟祈福,保佑安全順利歸來。
城內的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格,有數十處明清建築,和明清時期修建的廟宇殿堂,其中郎家裡、郎德豐、吳宅、柳宅、關帝廟等最具代表性。城內有一條桃渚老街,一條主街就可以貫穿東門、西門,從高空俯瞰更加清晰。老街長374米,有上、中、下街之分,街道寬3米左右,最寬處可達6米,老街兩旁沿用明清時期的建築格局,民居建築帶有明顯的清代建築元素。在老街中,藏有不少建築景點,柳氏古宅便在其中。
街上有數量頗多的古井,有的古井現在仍在使用,其中數“黃衙井”最為出名,古井旁地面上青苔叢生,井內清水流動,井上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著“黃衙井”三個大字,傳聞是台州著名書法家陳叔亮所寫,感興趣的可以前去觀摩一番。當地人一直流傳著黃衙井的井水其實是來自黃河,本是很渾濁,但因為戚家兵在此駐紮,需飲用此井水,所以才變得常年清澈,甘甜可口。
桃渚古城並不出名,商業化不嚴重,遊客較少,很是低調,當地民風也很淳樸,特別是當地老人還喜歡拉著遊客談談家常,介紹古城曾經的過往,從對話中依稀瞭解到古城的歷史和來龍去脈。站在古城內,如今歲月靜好,透過古建築,彷彿能感受到百年前城外猛烈的戰火,與之相比的是現在城內繁榮景象,讓人非常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