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冬至
《易》:不易•變易•簡易
•不易:一年365天或366天,地球自轉一週是一天,月亮繞地球轉一週是30天。這些規律是固定不變的,稱“不易”。
•變易:一年四季輪迴的變化,一天之中日升日落的變化,天氣冷熱寒暑風雨雷雪的變化,一月之中月亮的圓缺有無,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稱變易。
•這些規律是定量的,完全掌握並精準計算,熟練後就簡單了,稱簡易。
•學《易》必須的初心是曆法角度去學,而不是哲學、道理、理法和占卜、算卦、技法去學,否則不會登堂入室。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的一種演變,是瞭解《易》的變形,也是屬於易學,是太陽曆。結合月亮歷,稱陰陽合曆,定為中國獨有的“農曆”
•中華文明始於觀測日月星辰規律,總結歸納而來應用於農業生產、生存、生死的歷法(易、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月亮歷)。文字始於觀測記錄曆法的圖符、圖騰。
•炎黃之戰後,黃帝族建立夏朝,曆法用“歸藏曆”,正月建寅,故把“立春”做為一年起始點。但商滅夏,更改正月建醜,把“大寒”作為一年起始點。周滅商,更改正月建子,把“冬至”作為一年起始點。秦滅周,更改正月建亥,把“小雪”作為一年起始點。西漢太初曆恢復“正月建寅”又把“立春”作為一年起始點,延續至今。曆法的人為更改導致不尊重自然規律影響農業經濟,民不聊生,加速王朝更替。
•商、周、秦把一年的初始定為“正月初一”,稱“朔旦”,這個“初一”並非今用的“初一”,今用的初一是月亮執行規律。其中“朔”有北方之意,是因黃帝部落在黃河以北和西北地區,戰勝炎帝部落後,曆法用“朔旦”表示初一也是其族氏的傳承。到西漢炎黃合併,朔旦延續至今。
•每年的冬至日的月相太陽相,每十九年迴圈一次,即朔望月朔日與冬至後一日重合,第二十年進入下個迴圈,這便是“三元九運”起源。一運20年。
•曆法自古至今都特別嚴謹重視,古代有專設“曆法”之官,如司天監、欽天監、太史令、渾天監、靈臺….。黃帝時期青雲、縉雲、白雲、黑雲…曆法錯誤會被嚴懲。
•陽就是指太陽之氣、之象,亦指冬至到夏至之間,到西周金文出現“陰”,是黑夜之象之氣,亦指夏至到冬至之間。今天有些人一見“陰陽”學說就反應出影視劇裡的情形,認為迷信封建,只能說明資訊源不正確,從導致種種。
•所有術數的根據,必須遵守二十四節氣,並依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數字、卦符體系來運算、推理,既是規律的應用也是經驗的推廣,只會讓人愈發尊重自然敬畏萬物,不會隨意而為。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傳•繫辭》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史記》
•“日月為易,像陰陽也”——《說文解字》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周易參同 契》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注:大是指太陽月亮。
•“道無終始”——《莊子》,道是指日月執行的規律。
何者謂之機,天根理極微
今年初盡處,明日起頭時
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邵雍說冬至
冬至對應“地雷復卦”一陽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