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享受到了線上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可外出時,我們依舊會見到在醫院不會用自助掛號機的人,在超市不會用自助機器結賬的人,在路邊招手攔車卻眼睜睜看著空車疾馳而過的人。
看見他們的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數字化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突然出現的難關。而我也會開始擔心,會不會有一天我也變成他們中的一員,握著手機茫然無措。
如今這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在拋棄你之前根本不留給你反應的時間。陳春花老師在《價值共生》一書中提到:“在知識革命的前三個階段中,知識淘汰的是工具、流程,最佳化的是工作過程。但是在第四個階段中,知識淘汰的不再是工具,而是沒有知識的人。”
陳春花老師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思考數字化對於企業的影響,並透過企業管理實踐和對50多家中中國優秀企業的持續跟蹤調研,為數字化時代的組織管理之道交出了答卷。有人看到《價值共生》的副標題——數字化時代的組織管理——之後就認定,這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實則不然。一來,陳春花老師在書中從企業和個人兩個角度分別論述了數字化時代的影響和應對方式;二來,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書中對於組織的建議,絕大部分也同樣適用於個人。
對於已經處在知識革命第四階段起點的我們來說,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如果我們不堅持“重新整理”自己,我們終將被淘汰。你說你懂這個道理,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不要在組織中固化
《價值共生》裡有這麼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它說,“組織不進步,就會耽誤很多人。組織不進步,組織中的員工就如與世隔絕一樣,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外部世界淘汰。”
這是一種固化,即組織本身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比如前段時間愛奇藝裁員事件。幾年前還是影片網站龍頭的愛奇藝,在短影片的衝擊下虧損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大規模裁員。相信其中有一批人如同當年國企改革時被下崗的員工一樣,還沒來得及反應發生了什麼,就被推入了時代更殘酷的競爭之中。
另一種固化是自身的固化。進入社會後,不少人在磨平稜角的同時也被磨丟了夢想。工作,對他們來說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收入來源。他們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應付工作,期待在年末的績效考核中不被淘汰即可。
可這種情況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萬一你所在的企業啟動類似華為的“全員下崗再重新聘用”或者騰訊的“活水計劃”,第一個淘汰的就是不求上進的人。年輕時的混吃等死極有可能會換來年老之後的困頓難堪。
因此,我們可以不“內卷”,但我們絕不能“躺平”。
二、堅持長期主義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在2011年年報中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
在這個凡事追求快的時代,不少賺“快錢”的行業應運而生。一頭扎入這樣的行業固然能賺到錢,可也面臨著隨時被淘汰的風險。我們需要的不是賺“快錢”的機遇,而是持久賺錢的能力。
①掌握知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現在我們迎來了知識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知識。
如何掌握知識呢?是讀完幾本書考過幾個證嗎?是報了幾個班聽了幾節課嗎?都不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在網路上看到的,只要還沒有被內化到你可以拿來運用,那它們對你來說就只是資訊,而不是知識。
怎麼判斷資訊已經被我們內化成知識了呢?2004年東南亞海嘯,遇難人數超過29.2萬人。然而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普吉島海灘上的100多人卻倖免於難。這多虧了當時年僅10歲的英國女孩蒂莉·史密斯提前發出預警,而她能發出預警正是基於她透過對海水的觀察判斷符合海嘯的特徵。將學到的內容運用起來,這才是知識。
要記住,別人的知識只是你的資訊。想要自己掌握知識,首先要找到客觀的資料,在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加工使其成為資訊,最後做出自己的判斷與鑑別。
②日復一日地堅持,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
有人說,我們明知某件事很重要卻拖延著不肯做的原因是,在內心深處我們認為未來的自己和我們沒關係。缺乏最原始的動力,讓堅持變得困難。
我就是這樣。雖然知道要每天堅持讀書寫讀書筆記,經過長期的積累之後才有可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可每次讀完書想到還要整理讀書筆記就嫌麻煩,一拖再拖,漸漸就忘記這件事了。等到編輯在群裡徵稿的時候,自己依舊寫不出來。
有一次,徵稿的編輯在群裡說,雖然她每次都會在好幾個群裡發徵稿訊息,這些群人數加起來也有上千人,可最終交稿的不超過10個人。可見,我們想象中激烈的競爭並不存在,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最簡單的堅持二字。
關於這一點,陳春花老師提到了人類第一次登陸南極點的故事。當時挪威和英國的兩個團隊差不多同時出發,可是兩個月後挪威的團隊率先抵達南極並順利返回了基地。英國的團隊不僅晚了一個月才到,還因為返程遇到惡劣天氣而無一人生還。
人們在覆盤挪威團隊成功的經驗時發現,他們只是堅持了一點,即不論天氣如何每天前進30千米左右。
當你覺得目標遙不可及時,將它拆解成可以每日完成的量。之後你要做的,就只是堅持每日執行。
三、與其競爭,不如學會合作
在數字化對戰略影響的專題研究中,人們發現行業領先企業的戰略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騰訊,在2017年就呼籲從“窄平臺”向“寬平臺”轉變,致力於形成從“大樹”到“森林”的開發生態。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要想在這個時代獲得更好的發展,也必須學會合作。
我們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崇拜天才。再加上從小開始的比較文化,不少人都覺得必須拿第一,或者必須自己搞定一切。實際上,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想要成為一個通才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就拿醫生來舉例,當遇到一個病情複雜的病人時,往往需要組織各科室會診。在會診中,各個科室的醫生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給出治療意見,最終共同商定一個合理可行的治療方案。
陳春花老師強調這麼一個觀點:如果你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是誰,你基本上將被淘汰;如果你說你與誰合作,你就會有機會。在數字化時代,關鍵是看你與誰合作,並不是看你比誰更強。
越早放棄競爭思維,越早學會與他人合作達成共贏,你以後的路便能越走越寬。
“重新整理”自己,你準備好了嗎
每天使用手機的我們,已經習慣了不時升級系統、更新APP。可我們有多久沒有“重新整理”自己了呢?沒有進行定期升級的我們,還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嗎?
《價值共生》裡提到,在數字化生存背景下,人們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果說掌握知識是我們的“軟體更新”,那重塑認知就是我們的“硬體升級”。陳春花老師的《價值共生》這本書不僅提供了“軟體更新”的方法,更有助於我們進行“硬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