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文帝霸陵被證實,古代帝王陵寢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再次引起熱議。
大家在好奇帝王陵寢內部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不免產生一個共同的疑問。
為何古代帝王都那麼熱衷於在生前就開始修建帝陵?
這是因為,在古人眼裡,死後的世界跟生前的世界一樣。
為了死後能還能繼續當統治者,很多皇帝一繼位就會立馬開始著手建造陵寢。且每一座陵寢的建造都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死後才開始修建時間肯定來不及。
不過古代帝王建造陵寢,也並非只是為了死後還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這麼簡單。
主要是陵墓的規格直接反映了統治者對天下的態度,既能彰顯自己權威,又能在現實世界擺明了自己政治思想,是一個鮮明的政治符號。
歷史上,第一個建造帝陵的是大家最熟悉的秦始皇。
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並且還形成了營建帝陵的基本制度規範,後世帝王紛紛效仿。
不過要說,帝王修建帝陵在古代能產生什麼樣的效益,西漢時期帝陵建造衍生出的陵邑制,最能詮釋!
這個制度也是西漢前期帝王陵的一大特色。
西漢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各地貴族富豪,藉著建帝陵的由頭,在漢長安城附近皇帝陵墓處設“陵城”。
而統治者所謂的“陵城”,放在現代社會來說就是一個:消費性城市。
建造“陵城”是一個龐大的陵邑工程,類似現代社會建造一座新城。而這樣的工程必然會帶動陵邑所在地社會經濟和民生髮展,同時也削弱了各地貴族富豪的勢力。
畢竟,要建造一個全新的“陵城”,只有少量的原住民根本沒辦法實現,因此移民尤為重要。
而那些對皇權有著極大威脅的專橫跋扈豪強,以及統治者難以制衡或無法監督的權貴家族,自然就成了移民的首要人選。
剛好,這些強大的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和人才,可以投入到帝陵的建設中。
即便這些豪強權貴十萬個不願意,他們也只能乖乖配合,若是抗旨不遵,不但家財無法保留,命可能都沒有了。
不過,西漢的統治者也不傻,為了有源源不斷的財富能供自己取用,在篩選豪強權貴的時候,還劃分了等級。
只要這些富豪權貴積累的財富超過劃分的界限,就會被遷徙到關中“守陵”。
日積月累,漢室天下三十六郡,十餘諸侯國所發展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豪強權貴,隨著西漢歷代皇帝登基被陸續遷徙到帝陵所在地,使得關中不僅從人才還是財富、經濟、技術各個方面,都可以碾壓其他一切地方郡國。
但這些關中的富豪權貴,也都被統治者玩弄於掌中,因為就算他們在“陵城”發展起來了,下一任皇帝登基時又要被遷走,完全是在幫西漢的皇帝打工。
因此這些富豪權貴們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被割“韭菜”的人,也是西漢統治者想要的“強本弱末”效果。
陵邑制,看似無情的收割財富,實際上也發展了經濟發展了民生,並且極大地助力了整個西漢政權的鞏固,有效的維護了統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