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都被老師、家長灌輸這樣的觀念:人和人之間智力水平沒有差別”,即使有差別,也是微乎其微,關鍵在於後天的努力,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甚至還有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媽媽說他不適合讀書;愛因斯坦曾經是個小笨蛋,三歲多還不會講話,手工課兩天做了三個簡陋的小板凳這樣的故事,給無數天真笨拙的孩子帶來安慰。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沒有差別,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無數笨拙天真的孩子再這樣的鼓勵下,努力奮鬥,不畏艱難,頭破血流、顆粒無收。
首先,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距的
對於顯而易見的東西,人們比較易於承認。五個手指伸出來有短有長,可以看的很清楚。沒人會用大拇指去挖耳朵、挖鼻孔。手指修長的人彈奏樂器,比手指粗短的人更有優勢。人的身高也差距明顯,姚明只是比大多數NBA球星高了20多釐米,就可以制霸籃下無往而不利;身高175CM的小托馬斯雖然非常勵志,一度成為NBA的“末節之王”,但無論球隊經理還是觀眾都能清楚的認識到,這隻能是曇花一現;多少年才有一個180cm左右到艾佛森,耀眼如流星,卻也早早隕落,遠不如高個子球員耐用持久。同樣在田徑、游泳等各方面都是如此,天生的差距難以彌補。
人們對這種一目瞭然的差距無可奈何,只能承認,對於智力這種看不到的東西,卻堅持掩耳盜鈴,用智力沒有差距來鼓勵一個個天真笨拙的孩子,前赴後繼的去挑戰不擅長的領域。甚至部分中毒很深的家長不惜拔苗阻長,乃至棍棒教學。
有的人說,大多數人都努力還不到拼智力的份上,這個結論得到了許多人認可,又給“智力平等論”創造出了一塊可以殘喘的土壤。
筆者當年所在的高中,是一個地級市最重點的高中,每兩個星期,教室都增加一個轉校生的那種,不斷的有達官貴人的子弟插班進來。每天學習時間從早上5點30至夜間11點,不可謂不努力,基本榨乾了每個學生的努力時間。更有部分同學發揚“頭懸樑、錐刺股“精神,每天凌晨4點半,就聚集在宿舍樓下,背誦英語,真是感天動地,感動了別人也感動了自己。可是這幫背英語的人,三年高中下來英語少有及格。筆者數學比較差,儘管也傾注了大量心血,錯題本一年就記了六大本,但仍然三年只及格了四次。而聰明的孩子,看一眼就會了,一通百通,根本不需要感動別人,感動自己,結果不會騙人。見過無數埋頭苦學的莘莘學子,少言寡語,沉默做題,高中苦讀三年,到最後考個專科都難。到這種程度,再講努力還不到拼智力的份上,實在是難以服眾。
前一段時間,北大韋神火了,拿著一個破礦泉水瓶,手裡提這三個饅頭,頭髮凌亂、眼神羞澀,衣著簡樸、口齒不清。雖然看上不不太聰明的樣子,他的智力卻高達160+,目前的成就已經上數學界顫抖,這裡不再多說。如果講成倍的資源、心血傾注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嗎?有人會舉例會說,你沒有看到他有多努力,一天12個小時沉浸在數學裡。那請試問,你考不上好大學,是因為時間不夠嗎?別人讀3年,你的讀6年或者9年,就能做到嗎?時間的累積在挖掘知識的路上杯水車薪,智力的槓桿才能推動幾何裂變。
智力對學習的影響這件事情,其實同生產力推動物質成果是一樣的。拿耕地來對比,智力正常的人去讀書,相當於趕著兩頭牛去耕田,一天可以耕50畝;智力弱一點的人,相當於牽著兩頭驢去耕田,一天只能耕25畝田;向比較笨的學生,可能手裡只有一把鋤頭,雖然投入大量時間,看上去很努力,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天也只能耕5畝地。而智力優秀的人中龍鳳,本科可以直接考上清北名校的天才,相當於開著大挖掘機去耕田,這是生產力的碾壓,維度不同。儘管真相聽起來讓很多人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認事實的存在。
小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大家的智力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努力就能超過別人。只是一種”白色謊言“罷了。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我們可以藉此奮鬥,給自己加油鼓勁。等到成人了,面對真實的世界,再迷信在這樣的白色謊言裡,只能是黃粱一夢、堂吉訶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