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7日,米芾的罕見的大字行書珍品《研山銘》,39字,被國家文物局以2999萬元人民幣從日本拍回!
▲米芾《研山銘》
在那個物質文化匱乏的年代,這一舉動引起了不小的波瀾。人們紛紛議論國家為什麼花大價錢買回一幅只有寥寥數字的字畫?這幅作品是米芾的真跡嗎,又真的值這個價格嗎?下面就隨書畫君一起探索《研山銘》背後的故事吧!
其實,從拍賣和商業的角度看,《研山銘》確實只是完成了中國書法拍賣史上的一次成功的運作;但是從藝術角度上看,《研山銘》是一件無與倫比的書法精品,從書法技法和藝術風貌上看《研山銘》已相當完備和成熟;從收藏角度看,《研山銘》是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藏品。它為研究米芾書法提供了總要的依據和參考,無論是在當朝,還是現在“米”字影響同樣巨大。
即《研山銘》這樣具有如此豐富文化含量的作品回國,其價值絕不僅僅在於作品本身價值,更多的是由它從海外迴流,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的迴歸。
說到《研山銘》的作者米芾,在現代人眼裡就是個妥妥的“鍵盤下”,那懟人的功夫可謂是懟人界的鼻祖!當然他也不是瞎懟,他有著自己的標杆稱和書法審美意識。
米芾曾評論顏真卿作品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還曾把歐陽詢、柳公權、裴休對比:“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裴休率意寫牌,乃有真趣,不陷醜怪。”
並且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米芾是“瘋人狂魔”,人稱“米顛”。他的很多舉動可以稱之為迷之行動,比如他明明是北宋人,卻偏偏喜歡穿著唐裝招搖過市。他為了向別人要一幅王羲之的書法,居然不惜假欲跳河以死相脅。
他愛石成痴,曾向塊大石“口稱'石丈’,著朝服持笏便拜”。晚年的米芾曾得到了一塊“靈璧研山”,如獲至寶,這塊石頭的形狀呈山形,剛好可做墨池來研墨。米芾對其愛不釋手到“抱之眠三日”的地步!即便是這樣,米芾還是意猶未盡,這一夜,夜朗星稀,米芾揮毫潑墨,便創作赫赫有名的《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帖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卷中研山(靈璧石)圖乃是後世摹本。
《研山銘》字字珠璣,筆筆難書,險絕筆法登峰造極。
以閒適縱逸的筆調顯示出對所藏研山倍加珍重的得意與自信,點畫如刀劈斧斫,氣勢如虹。結字自由放達,信手天成,下筆揮灑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羈勒,傾側之中含穩重,一筆一劃都融合在作品的整體精神之中,字字因勢生形,字與字之間絕少連屬,數字間沒有明顯的遊絲映帶,卻能一氣貫通,顯得自然暢達。
在章法上,通篇時疏時穿,虛實相生,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從整體佈局上,氣象蕭森,筆走龍蛇,在跳蕩的表象之下,有渾然的整體存在,給人以強烈的對比感。《研山銘》於轉折、頓挫中展現了飄逸超邁沉著痛快的氣勢與風格,跌宕跳躍駿快飛揚的風姿與神氣,其中盡是米芾幾十年歷練的深厚筆法功底與天真自然。
關於真偽,國家文物局獲此資訊後,依法組織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和有關專家對這件作品進行了鑑定評估,專家們一致認為確屬米芾真跡,具有極高藝術、歷史價值,應盡最大努力避免再次流散境外。
米芾僅存在世的幾幅作品中,《研山銘》被認為最具代表性,號稱堪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並提,是“天下第一難書”。專家對此帖的評價為:“下筆揮灑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羈勒,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
那麼《研山銘》真的值2999萬人民幣嗎?這個問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舉例說明,“此前中國書畫拍賣最高價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宋徽宗在繪畫史的地位,不如米芾在書法史的地位,而且有專家疑那幅畫為偽作。它都拍了2530萬元,一致公認為真品的《研山銘》,價格當然應更高。再看行情,大連萬達曾不惜出價4000萬元,志在必得。”
中國文物學會理事也說:“2999萬元看似高,只不過歷代書法大家名作幾乎從未拍賣過,否則,就不會由《研山銘》今天再來創天價。”
那麼在你看來值嗎?評論區告訴我,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