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或期待變老嗎?
——觀《屋簷之夏》有感
“越長大越懷念六一,越成熟越懂得清明”
伴隨著中國逐步進入的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然成為大家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小編作為一名90後馬上也要步入中年行列,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一問題:等我老了,我要怎麼辦?
小的時候聽過一個段子:成年的兒子與年老的父親坐在長椅上,父親指著窗外的麻雀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回答:“那是麻雀。”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回答:“麻雀”,如此反覆多次的提問,讓兒子有些不耐煩,最後兒子朝著老父親咆哮道:“我都說了那是麻雀!你為什麼總是記不住!”老父親站起身,默然回屋。
此情此景,像不像年輕的我們在教年老的父母使用智慧電器時的不耐煩?我們對父母的愛很矛盾,明明很愛他們,卻不知如何去表達,我們總是很難將時代的溝壑填平,想要帶他們去旅遊,卻總覺得只有家裡最好;想和他們多聊聊天,卻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薦一部非常不錯的忘年共居觀察紀實真人秀《屋簷之夏》,網友評分高達9.8,相信有很多朋友已經看過,這部劇是由嗶哩嗶哩和中國老齡協會共同推出的首檔忘年共居觀察紀實真人秀,節目邀請了3位長居上海閱歷豐富的前輩,62歲的“太后專業戶”劉雪華,89歲的上海“老克勒”朱爺爺,81歲的退休教師魏奶奶,與多位有獨特人生態度的“滬漂青年”開啟一場為期21天的代際共居體驗,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城市中無需血緣羈絆的“家”。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過去十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上升5.44%,老齡化加快,數字鴻溝、與社會脫節、空巢,成為很多老人的當下困境。但另一方面,部分老人仍身體康健,精神矍鑠。而《屋簷之夏》則成為了年輕人親近祖父輩的一次契機,為不同代際的合住生活提供一個好的引導方向。
有一種愛叫護你周全,而另一種愛叫成全
當父母老了,作為子女總會害怕他們受傷,但我們卻忘了,這樣的“保護”讓他們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覺。其實成全也是一種愛,不如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就像過年的時候,父母也想親手為兒女做一大桌子的菜,就算現在我掰手腕也贏不了我的母親,下象棋也總會被父親指導,其實父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下次不如就坦然和他們說:“我就愛吃你給我做的灌腸,幫我多做點我帶回去吃。”
父母對子女的愛 就是不去麻煩他們
從前老師讓我們模仿老年人,大家總是千篇一律的佝僂著背,捋著鬍子,拄著柺杖咳嗽。這就是我們對老年人的多數印象,而事實卻並非如此。89歲的朱爺爺出門總會帶著一隻行李箱用它來代替柺杖,每次出門都會精心打扮,找一家不錯的餐廳吃早點下午茶。他總會偷偷看孫女的照片,卻不曾主動打一個電話,他的理由是:她在忙,我不好打擾她。81歲的魏奶奶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自己也要開始習慣孤獨,學會寂寞。
最大的愛 就是常回家看看
看到貝貝和拉宏桑的父母在影片中的叮囑,62歲的劉雪華淚崩道:你們有爸媽真好。
樹欲靜,而風不止。或許我們在奔波於工作時,卻忽視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陪伴父母?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5歲計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只有900個月,假設父母還能再活30年,在異地工作的我們平均一年回去看望他們一次,每次在家待五天,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僅僅是九百分之一。
在這裡我不僅看到了真實精彩的老年生活,還有年輕人對未來的迷茫,以及代際生活的碰撞,長輩給出的許多諄諄教導,或許也會成為我們未來人生中的指路燈塔。
節目中,姜老師丟擲了一個問題:當你老了,你會選擇去養老院嗎? 主持人齊思鈞說道:“我不會選擇主動讓父母去養老院,會愧疚,但等我老了,我會選擇去。”這也是現在多數年輕人的想法,而心理學教授張怡筠 點破大家的糾結,她認為21世紀的養老更多的應該是:情緒養老”,子女的孝順建立在父母開心的基礎上,而並非實現你的“心安理得”。
您對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呢?請大家將自己的想法打在下方的評論區,共同分享您對養老這一問題的看法與見解~
話題:#當你老了,你會選擇去養老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