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峰無坦途”,取自李可染行書條幅“真知困而得,峰高無坦途”。意為真才實學在陷入艱難險阻以後才能得到,山峰高處沒有平坦的路途。更早可以引申自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的“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困抽象,峰形象,對於中國畫而言,東晉顧愷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寫神”的觀點,指明畫家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應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還應追求內在的精神本質的酷似。對畫家來說,“峰”是一種具體形象的載體,既可是山水畫的正山碧水,亦可是花鳥畫的花草蟲魚、亦可是人物畫的男女老少……皆是畫家心靈和情懷的寄託之處。
有鑑於此,此次展覽以“峰無坦途”為題,以在畫風獨樹一幟、深具收藏潛力為遴選標準,彙集了眾多在當今中國畫壇和藝術市場中享有盛譽的畫家們的作品。畫家們以形寫神,展現了一幅幅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而成就的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畫卷。畫家們以各自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形式,將傳統技法與現代筆墨融會貫通,墨隨筆至,天趣自來,更是表達了內心不畏艱難險阻,勇攀高峰的心靈追求。給人以視覺的享受與精神的共鳴。峰高無坦途,風景卻無限。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釋出的有今日頭條、手機百度、搜狐新聞、鳳凰新聞、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入口網站。永久線上展示。
楊開剛,號清父,江蘇沭陽人,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擅長山水兼習花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方工業大學書畫特聘教授,江蘇省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長城書畫院特聘畫家,北京大學鄒立穎水墨畫工作室畫家。曾先後接受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江蘇電視臺、吉林衛視、宿遷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個人專訪。
《中國畫意境的營造》
意境是什麼?什麼樣的畫才有意境?怎樣才能表達出意境,這是畫家必須解決的問題。我認為意境是畫面的靈魂,是畫家綜合修養的集中體現,(包括技巧和審美度),審美的高度決定畫家的創作高度。 國畫屬於藝術範疇,就必須符合藝術的 一切規律。王國維曾肯定地說,哲學和藝術是“天下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當世之用者”,“願今後之哲學美術家,毋忘其天職,而失其獨立之位置”。
也有人說“藝術遠沒有生活重要,但是沒有藝術,生活就會有些貧乏了”。探索奇妙的藝術世界,就是一個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感悟美的過程,她能洗滌人的內心,淨化人的靈魂。 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艱辛的,正如美國畫家惠斯勒所說“藝術可遇不可求--它不會因為你是平民而對你視若無睹,也不會因為你是王公而對你青眼有加。
天時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藝術品誕生。”對此我國藝術大家齊白石也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藉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化。好的藝術往往具有美學價值或者哲學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大眾層面的娛樂價值觀。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談意境離不開情境,情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對情境的體驗一方面來自於自然景物,另一方面來自於自然l中人的活動,人的存在。在國畫創作中,情境是我們面對客觀存在觸景生情的一種選擇。我們在面對客觀存在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樣的選擇和我們自身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閱讀經驗,以及個人的心性有關。
面對同樣的情景,不同的人做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儘管是眼中之景,但是當我們面對他們的時候,這些景物觸動了我們已然存在於內心的某些東西,我們會被所見的東西感動,激發,這就是古人所謂“應目會心”。當我們把眼中之景轉換成畫面的時候,一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我們會選擇性的去蕪存菁,強化客觀存在中對我們具有情感意義的內容並賦予情境與我們內心的某種關聯。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情境,是由外向內的一種呈現。而意境是由情境所獲得的感受而生,如果說情境是客觀存在的物件和某種敘事的情節由外向內讓我們產生了感動,意境則是由內心存在的審美理想和詩意想象為出發點,是"因心造境"。
國畫中的意境表達更多的是一種由主觀出發的精神追求,是先立意而後造景,用想象和創造來實現畫面的品格氣質和精神意象,是吟詠性情,是暢神適意,並以此來體現人格的真美善與精神的自由。在這裡,自然之美已經轉化為自我審美的觀照,而筆下的作品,就不是摹象狀物的自然之像,而是詩意化的內心之象。
回到具體的畫面之中,情境與意境不僅僅是畫面所敘述的內容,同時也是畫面所呈現的形式乃至技法表現,其中也包括結構的方式,筆墨的狀態。不同的形式與筆墨語言與不同的情境、意境表達相對應。
宋元以來,詩性和意境一直是山水畫的核心價值。從由山川寄託情懷到以此來作為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的一種人格修養方式,並在其中追求"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由境界,追求返璞歸真的心靈安頓。不管是情境和意境的表達,這是在山水畫中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認為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意義。
真正好的藝術沒有新舊之分。我們只是沿著和過去的人一樣的道路走下去,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平靜地呈現我們對藝術和生活的認識,釋放我們自身的生命能量。不同時代藝術家在做的事情實際上是一樣的。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想把這個過程變得更有趣更有感染力。藝術存在的價值並不是如何去呈現我們所見到的表象,藝術永遠都是我們內心活動視覺化的一種體現方式。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釋家思想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一直在我們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影響著我們,所以它不是需要不需要變的問題,中國文化裡這些東西都已經滲透到我們血液裡了。至於在今天的創作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現,當然我們生活環境跟古人完全不一樣了,今天的國畫與傳統國畫最不同的特點就是在古人畫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遠離日常生活的情境或是出世的一種狀態,而今天我們更多把目光轉向真實的生活。
所以不管是關注自然,還是關注人的生活環境,現代的國畫有了更多生活化的創作切入點。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同樣體現了一種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跟古代不同的是,我們可能在這當中體驗到更多的是透過一種生活的真實來領悟我們生命的真實,來體現我們超脫於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境的營造,有曰:造境,有曰:寫境。造境者,有空、有虛、有深、有遠。寫境者,筆墨意趣也。如說孰高孰低,各有千秋。造境適用於大場景畫作,寫境則主要是筆墨意趣的表現,適於小品畫。
無論造境或寫境都需要畫家能夠掌控畫面,只是有善寫境,有善造境,但是如果只會其一,難成大器!因為,造境的空、虛、深、遠也是有筆墨營造。而寫境,是在造境中感悟而生的凝練,畫家如無造境能力何談寫境。所以造境、寫境是大場景和小品畫的意境營造表現方法,而非畫家的意境營造方式的分類。
中國畫的學習,造境在先,寫境在後。而中國畫的創作,則是寫境在前,造境在後。由造境訓練,而達到寫境的能力;再由寫境的造詣轉到造境的創作。造境、寫境往而復始,方可畫出傳世的作品。
現在畫畫的,卻鮮有掌控造境和寫境的能力者,畫小品畫的畫家,多創作不了大幅畫作,而畫大畫者卻無筆墨營造能力,更談不上造境與寫境的往而復始。時下 對於畫家的定義,多體現在是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這個身份上,而忽視了畫家本身的藝術造詣能力這個客觀條件。這也造成了許多畫畫的人不能做到集造境、寫境於一身,只能拿著相機到處尋找靈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