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來威尼斯,而且要在這裡住一週。
我們住的酒店離聖馬可廣場很近,穿過幾條巷子,就到了。廣場與十幾年前相比沒什麼變化,到處是人流和鴿子,我們從大廣場走到小廣場,然後沿著海岸街道走,對面島上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在霧中若隱若現。
聖馬可大教堂的外觀一如威尼斯,混雜著各種風格,卻不顯得凌亂,反而覺得很好看。
走進聖馬可大教堂,首先讓我們想起的是伊斯坦布林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但後者畢竟改成了清真寺,顯得不倫不類。
與拉文納的教堂相比,聖馬可大教堂鑲嵌畫的規模與細緻遠遠在其之上。但是,聖馬可大教堂像個炙手可熱的大明星,在遠遠的舞臺上表演,只可遠觀。作為普通人,我們只能在入口的門廊與二樓教堂博物館比較真切地看到一部分鑲嵌畫。大教堂最有名的鑲嵌畫可能是南穹頂上13世紀早期的《創世紀》,它分三圈刻畫了創世紀的場景。
西歐的市政廳格局大多不錯,可在我的記憶中沒有像威尼斯總督府那麼漂亮的,它讓你感覺很輕盈很秀美,卻仍然很大氣。按建築學者陳志華的說法:“顏色很明豔,粉紅,微微帶一點褐色。下部兩層券,急急忙忙向上跳跳蹦蹦。它雖然很高大,但不叫人覺得威嚴、矜持,只覺得它具有民間的節慶活動所需要的那種華美。”
我曾來過一次威尼斯,對於這次義大利的北方觀畫之旅,我希望在威尼斯仔細地看完所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不要為日後留下遺憾。
我確實做到了。
我從“義大利看畫”系列的《狂歡節裡的威尼斯》開始詳細介紹威尼斯:大運河、里亞託橋、聖馬可大教堂和威尼斯總督府。
與佛羅倫薩一樣,威尼斯也到處透著精彩。
在威尼斯,每走幾步路就會路過一座教堂,幾乎每座教堂都有精彩的畫作。大多數教堂,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名字和來歷,只是進去走一圈而已。
那些有名的教堂,如果要想走遍,也需要幾天的時間。不像大的美術館,可以集中參觀許多作品;除了週一,美術館白天連續開放。去教堂,最多也就看幾幅名畫,有的教堂中午休息,到四點才開放,我們必須順著時間去,有時順路見到了,但不開門,只能改日再來。
祭壇畫《聖母和聖子》,喬瓦尼·貝利尼,1505年,聖匝加利亞教堂
我們去聖匝加利亞教堂,主要是看喬瓦尼·貝利尼的《聖母和聖子》。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主要有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喬瓦尼是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大師喬爾喬內和提香都出自他門下。壁畫在潮溼的威尼斯會因為受到侵蝕而剝離,於是喬瓦尼借鑑尼德蘭(今天的比利時荷蘭)畫家對油彩、色彩和光感的應用技巧,威尼斯也因此成了義大利油畫的發源地。喬瓦尼與他的學生提香都是長壽之人,稱雄威尼斯畫壇半個多世紀。
《聖母與聖子》反映了貝利尼所喜愛的透視遊戲,壁龕與柱子等空間好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前面的聖母聖子和聖徒是一幅畫,掛在壁龕內。如果在現場欣賞,這種感覺會尤其強烈。
《巴託洛梅奧·科萊奧尼騎士像》,韋羅基奧,1481—1488年,聖馬可大會堂
聖喬凡尼保羅大教堂旁邊的《科萊奧尼騎士像》,是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倫薩人韋羅基奧創作的。這位騎士是僱傭兵隊長,曾為威尼斯立下汗馬功勞。
韋羅基奧當時能塑造這樣一件青銅騎士像,是時代的創造,令人讚歎。後人紛紛模仿,今天看似平常,但在黃昏時分,看著作品,英武之氣逼人。
《聖母昇天圖》,提香,1516—1518年,聖母昇天教堂藏
聖母昇天教堂擁有提香創作的著名的祭壇畫《聖母昇天圖》。1518年5月19日《聖母昇天圖》揭幕,震驚了威尼斯人。在以往類似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是靜態的,可提香創作的《聖母昇天圖》畫中人物栩栩如生,充滿了動態和戲劇性,打破了威尼斯所有的藝術傳統。
Venice,Italy
請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