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卷》,紙本設色,青綠,28.1×587.5cm,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印:臣觀鵬、恭畫收傳印:鑑藏寶璽: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古希天子,壽,淳化軒圖書珍秘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寶笈三編,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宣統御覽之寶。
曹植的《洛神賦》自誕生後,因其感人的故事情節,華麗的辭藻,生動的人物描繪,流傳甚廣。歷代畫家們常以此為題,繪製成畫。至乾隆時代,幾個不同版本傳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畫卷》傳入宮中,並深受皇帝喜愛,在這之後乾隆命宮廷畫家丁觀鵬創作《摹顧愷之洛神賦圖》一卷,用來表達自己對於《洛神賦圖》的見解。
根據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畫面上的題跋可知,在畫卷的最前端有乾隆御筆臨寫的十三行,他寫道:“偶得宋箋,喜其堅緻宜墨,因臨子敬洛神十三行。甲戌孟夏,御筆。”在卷首,第一幕的“休憩”和“驚豔”描繪車煩馬殆場景處的上方空白處,也有乾隆御題:“見說後生畏,誰雲前藝空。神傳期阿堵,目送易歸鴻。詎在依形肖,堪稱積健雄。緬懷八斗韻,三百有遺風,命丁觀鵬仿顧愷之洛神圖成,即用題顧卷原韻題之,丙子初冬,御筆。”後隨二鈴印,分別是乾隆宸翰、幾暇臨池。另在卷末左下角有一落款:“乾隆十九年四月,臣丁觀鵬奉敕恭摹顧凱之筆意。”下方鈴印二枚,臣觀鵬,恭畫。由此可以得知,丁觀鵬開始奉命作畫的時間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乾隆卷前御臨王獻之十三行的甲戌孟夏也為同年(1754年)的四月。乾隆御題的五言行書則是在一年之後,乾隆二十年(1755年)冬所題。
丁觀鵬摹本總共出現十個場景:休憩、驚豔、嬉戲、眾靈、彷徨、備駕、離去、泛舟、夜坐、東歸。畫家要透過這十個場景的轉換來描繪清楚《洛神賦》中曹植與洛神曲折的愛情故事。丁觀鵬的這幅作品雖說是摹作,但是除了所畫的故事情節與原作北京故宮本的相似,整個畫面的圖式、用筆、空間透視關係等均出現了新意。